本篇文章1323字,读完约3分钟
我们的记者张一鸣
工业作为三大产业的重要支柱,被誉为强国之本,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繁荣稳定。中国最近的政策,如“中国制造2025”和供应方改革,都表明中国正在大力发展其工业。然而,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速度变化和社会深度转型的艰难阶段,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传统优势不断弱化。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俊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建议,为中国下一步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他说,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正在积极推动制造业的创新和转型。这些都与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形成了战略和历史的交汇点。“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是一个关键时期、一个机会时期和一个变革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迎头赶上,促进中国工业健康有序发展。”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目前,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自身问题的长期积累,一些传统产业遇到了很大困难。李俊江认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释放创新红利。要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适当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应从改革创新的角度激活企业动力,积极培育以企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机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新旧动力的转换。企业应加强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工业技术联盟,并重视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李俊强说道。
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离不开正确的发展战略,而正确的发展战略又源于对国情的深刻把握和对世界发展大趋势的深刻洞察。李俊江认为,供应方改革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短板”五大任务,抓住了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是供应方改革的主战场。
目前,中国仍有一批高能耗、低产能的“僵尸”企业,“撤产能”就是“开灯”。关闭和转换应该是渐进的,并尽可能地合并、重组或退出市场。目前,一些国有企业承担着保障供给和稳定的责任,因此企业的“去库存化”应与国民经济的调整相一致,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同时,应畅通资金链。针对企业资金不足、债务沉重的问题,“去杠杆化”是指通过减少债务、增加资本来逐步降低财务风险。“降低成本”是指通过一系列改革降低企业税费,降低生产和流通领域的成本。同时,对于负担较重的企业,应加快主辅分离,改革辅业,发展服务外包,降低主营业务成本,明确企业社会责任,合理界定和减轻企业负担。同时,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转型优化等方式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宏观经济政策要稳定,微观政策要活跃,产业政策要准确,改革政策要现实,社会政策要走出低谷,这是打好基础的关键。”李俊江说,在新形势下,供方结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建立健全现代工业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同时,他认为,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中,我们也应该警惕改革带来的阵痛,做好预防工作。首先,我们应该对债务问题有一个心理预期,尤其是对地方融资平台和“僵尸”企业的债务。其次,在经济“蛋糕”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要做好收入分配工作。最后,我们应该增加社会保障,加强对下岗职工的职业再培训,以消除不利影响。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制造业强国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4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