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4字,读完约4分钟
核心提示:本文回顾了新兴市场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理论和实证文献,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和政策界关于是否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讨论,分析了中国政府迄今资本账户开放的行为逻辑,展望了中国政府未来资本账户开放的可能路径。
1.序言2。文献综述3。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行为逻辑。未来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情景分析。结论
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频道专栏作家张明
摘要:新兴市场国家是否应该保留适当的资本流动管理措施以应对国际资本流动日益加剧的波动性,这不仅是当前国际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几年来国内政策界和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问题。近年来,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关注新兴市场国家在特定环境下实施资本流动管理的必要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资本账户控制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自2012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就是否加快资本账户开处方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至今尚未达成共识。起初,中国政府在开放资本账户方面走的是一条渐进、审慎和可控的道路,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开放资本账户的速度明显加快。资本账户开放速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政府行为逻辑的变化,但可能低估了其背后的潜在风险。考虑到当前中国经济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政府仍应谨慎、渐进、可控地开放资本账户,否则可能会爆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因此,在未来资本账户开放中,中国政府仍应遵循适当的秩序,加快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大力推进国内结构性改革,建立危机预警、管理和应对机制。
[关键词]中国;开立资本账户;学术辩论;潜在风险。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投资研究办公室主任,经济学博士。(北京邮政编码:100732)
一、前言
1996年,中国政府实现了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全面开放。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资本账户开放带来的潜在金融风险。此后,中国政府开始走上资本账户开放的渐进、审慎和可控的道路。截至2011年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外汇安排和外汇限制的年度报告》,在中国资本账户的40个子项目中,有14个项目实现了基本可兑换,主要集中在直接投资及其清算和信用工具交易方面;实现部分可兑换的项目有22个,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场交易、债券市场交易、房地产市场交易和个人资本交易;不可转换项目有4个,主要包括非居民参与国内货币市场、基金信托市场和衍生品交易。
2012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调查部课题组发表了题为《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条件基本成熟》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正处于资本账户开放的战略机遇期,并就短期(1-3年)、中期(3-5年)和长期(5-10年)推进资本账户开放提出了具体建议。这份报告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目前中国学术界关于是否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争论。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要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推进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指出,要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可自由兑换、可自由使用的货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成为上述两个官方纲领性文件意味着前者已成为中国政府的中期政策目标。然而,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决定与十三五规划关于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建议形成鲜明对比一样,中国下一阶段如何继续开放资本项目的争论仍未解决。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厘清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行为逻辑,展望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未来可能情景,并借鉴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对中国政府如何在未来更好地开放资本账户提出政策建议。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行为逻辑与情景分析
地址:http://www.a0bm.com/new/8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