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99字,读完约6分钟
智囊团观点
乔宝华韩力
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比第二产业高出10个百分点。随着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中国已逐步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传统的要素扩张和投资驱动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迫切需要挖掘产业增长的新动力。
传统的增长势头已经减弱
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工业经济转型,传统增长势头明显减弱。一是产业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变,增速大幅下降。分阶段来看,1978-2007年,工业总增加值平均增长11.8%,2008-2011年增长10.5%,2012-2015年增长7.1%。二是工业投资增速继续逐步回落。2011年,工业投资增长26.9%。自2012年以来,增长率逐年大幅下降,年均增速放缓近5个百分点。2015年,这一数字降至个位数,仅增长了7.7%。第三,投资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工业投资效率系数基本保持在0.3-0.4,但自2012年以来,投资效率大幅下降,近两年一直低于0.1。第四,投资驱动模式下快速增长的高耗能行业明显受挫。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从2007年的18.9%快速下降至2015年的6.3%,增加值占比也从2008年的32.2%下降至2015年的27.8%。
传统增长势头的减弱是工业化发展阶段转变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的结果。首先,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已经从能源和原材料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以汽车和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加工制造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其次,“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在中国,16-59岁(包括60岁以下)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自2010年以来一直在持续下降,绝对数量也在2012年首次下降。近年来,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和绝对数量的双重下降,中国工业城镇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不断上升。第三,工业用地成本上升。自2012年以来,中国工业用地价格逐年上涨,2015年达到760元/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13.4%;随着国土资源部对地方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的逐步清理,一般工业企业获得工业用地更加困难。第四,环境保护的压力不会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尤其是大气造成的污染不容忽视。工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总废气排放中的比例一直很高,2014年分别占88.2%和67.6%。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
要素质量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增强逐渐取代要素规模的扩大,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新的供给动力。首先,“人口红利”逐渐变成了“人才红利”。“十三五”期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从10.23年提高到10.8年。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将逐步提高工人的素质。二是R&D投资大幅增加,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创新投资方面,2014年16.9%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r&d的投资强度为0.84%,分别比2004年高10.7和0.28个百分点。从创新产出看,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12.9%,比2004年增长1.4个百分点;现有44.9万项有效发明专利,是2004年的14.8倍。
消费、出口和投资的共同驱动逐渐取代了投资的单一驱动,成为工业增长的新动力。首先,消费品制造业前景看好。“互联网+”重塑了产业链,促进了新的消费需求;“宽带中国”战略改善了消费环境,提升了消费意愿。2015年,网络商品零售额增长31.6%,比全社会增长21个百分点。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了消费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二是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2015年,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143.3亿美元,比上年大幅增长105.9%。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计划的实施,中国的钢铁、建材、电力、航运、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装备企业将大规模、高水平地走出去,与国际产能进行合作。
装备制造业和高科技制造业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高耗能产业和矿业,成为支撑产业增长的新型产业力量。首先,在经济低迷时期,装备制造业和高科技制造业仍保持较高的增长率。2015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8%和10.2%,分别比规模以上行业高0.7和4.1个百分点。二是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能力增强。2015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31.8%和11.8%,分别比2008年高3.8和2.2个百分点,支持力度明显增强。
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正在改变东部地区的独特格局,成为产业增长的新的区域驱动力。第一,地区间产业规模差距明显缩小。2014年,中国31个省(市、区)工业增加值的分散系数为0.82,远低于2005年的峰值0.98,地区间工业发展更加均衡。第二,中西部地区加强了支持作用。2014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40.9%,比2003年历史低点高出10.3个百分点。第三,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明显。自2011年以来,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全国领先约2个百分点,这将进一步丰富区域工业增长的驱动力。
培育产业增长新动力的思考
继续推进改革创新,创造新的供求动力。
一是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积极推进体制改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提高劳动、资本、技术和土地等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新的供给动力。二是创造和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通过新供给产生新需求;同时,我们将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通过新的需求改善供给,积极适应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为需求创造新的动力。
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形成新型工业强国。
一是全面推进制造业强国战略实施,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突破性发展,推动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二是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多层次合作,积极拓展中国装备工业的国际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我们将大力发展高科技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巩固新的工业力量。
积极推进协调发展,培育区域新力量。
一是抓住“十三五”机遇,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战略合作,在保持各地区发展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二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调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导向,加快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形成新的区域力量。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CCID智库)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转换动力机制 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
地址:http://www.a0bm.com/new/7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