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7字,读完约5分钟
最近,一份外贸数据在市场上引起了许多质疑。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去年12月,内地对香港的出口总值为460亿美元,而海关公布的内地对香港的进口总值为237亿美元。至于200多亿美元的差额,有人认为可能与利用国内外人民币不断扩大的价差进行虚假交易有关。对此,商务部及相关专家表示,我们不能妄下结论,数据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地统计口径、原产地标准、汇率换算率等客观因素不同造成的。//
统计口径不同
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很难断定这表明虚假贸易的抬头。他说,我们将进一步核实两地数据差异较大的具体原因。
根据商务部的初步分析,导致两地数据差异的第一个客观因素是两地的统计数据不同,内地的出口数据长期高于香港的进口数据。“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在研究和分析两地的贸易统计制度后,我们认为内港不同的统计制度和方法会导致两地的统计数据出现差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延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具体分析显示,内地的出口统计包括三类货物,而香港则不包括在进口统计内。一是内地经香港转口到其他国家,这被香港方面视为转运货物而不计算在内,而内地则作为对香港的出口统计。
张延生解释说,由于香港在资讯和运输服务方面的优势,很多内地出口产品,特别是加工贸易产品,都是经香港转口的。这些货物往往只在香港换货,然后转移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因此,香港会视其为转运货物,而不会将其纳入本地进口统计数字内。
不同的原产地标准
另一类包括在内地但不在香港的出口统计数字的货品,是源自其他国家(地区)并在内地组装后出口到香港的货品(不改变产地)。根据产地来源规则,香港并没有把它们包括在内地的进口统计数字内,而是包括在其他国家(地区)的进口统计数字内。「香港并没有把在内地没有实质加工的进口货物的来源地(土地)计算在内,这亦与内地的出口有统计上的差异。」张延生说。
目前,世界上没有统一的进口货物原产地标准,各国(地区)根据自己的原产地标准管理进口货物并进行国家统计。张延生表示,加工贸易商品在内地对港出口中占很大比例,原材料来自日本、韩国和台湾,在出口前在内地加工组装。当内地货物输入香港时,根据其进口来源地标准,那些未经内地实质加工的货物并不包括在内地的进口统计数字内,但会被视为从其他国家进口。
商务部指出,这部分货物主要由日本、韩国和台湾的配件组成,然后通过香港出口或转口。根据香港的统计,去年12月,这部分货物的价值约为20亿美元。
第三类包括在内地但不包括在香港出口统计数字内的货物,是从内地出口到香港的非货币黄金(例如黄金首饰和金条)。据报道,这部分的比例很小。
汇率换算率是不同的
导致统计数据差异的第二个客观因素是两地之间的汇率换算率差异。张延生解释说,两地之间的贸易大多以人民币或港币结算。当换算成美元进行统计时,两地使用的换算率是不同的。内地使用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月底发布的《各种外币对美元的汇率统计表》进行统计,而香港则使用当月的平均汇率进行换算。自去年12月以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汇率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当当地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时,两地的美元统计值会有一些差异。
根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由于汇率换算率不同,去年12月两地的统计数字相差约15亿元。
导致统计数据差异的第三个客观因素是季节性集中出口,这推动了内地对香港出口的增长。沈丹阳的结论是,“上述三个因素造成的差异约占两地数据差异的70%。”
除客观因素外,由于内地与香港的利率和汇率存在差异,也不排除少数企业通过货物贸易实现人民币或外汇的跨境重复进出口,以此来捕捉价差和汇率差异。“无可否认,确实存在套利套利,但国家有关部门对套利的打击力度正在加大。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大大减少,外贸数据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张延生认为。
专家指出,目前质疑虚假贸易的思维反映出一些人对中国的对外贸易缺乏信心。事实上,在严峻的全球对外贸易形势下,中国的对外贸易正在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转型。
张延生表示,中国的对外贸易模式和结构正在从以流程分工和低端制造业为重点的“旧常态”向以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为重点的“新常态”转变。在外贸数据中,加工贸易出口占中国出口的比重从2005年的55%下降到2015年的35%。也就是说,在过去的10年里,以外资为主,以流程分工为辅,以低端制造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个百分点。而中国一般贸易的国际比较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2015年,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7%,但中国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12.4%上升至2015年的13.4%,成为全球外贸领域的优秀学生。”张延生说。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中国仍是全球贸易“优等生” 市场份额提升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3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