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8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经济放缓的趋势及其原因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芳在一次讲话中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正在缓慢提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因素和内部结构性矛盾。只有改革才能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减速趋势。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下降确实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个隐忧。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这不仅受到金融危机后国际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下降趋势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对此有共识。
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是指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显然,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发展水平不高,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不高,创新能力下降,科技进步和制度完善的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等等。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过程表明,在要素投入驱动的初始增长之后,长期的可持续增长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是世界经济的普遍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国。
中国经济的放缓与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红利”有所下降,一些地方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工资水平不断提高,面临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这给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保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意味着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这首先需要减少一些人为限制劳动者潜力的制度性障碍,通过打破户籍壁垒、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传统城乡二元体制解体释放出的经济发展潜力已经基本耗尽,必须创造一种新的模式来替代它,即人力资本的促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所有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来自人类劳动,人类是最关键的生产要素,而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教育。改革开放后,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以外向型发展模式取得非凡的经济成就,这与新中国成立以来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大批具有基本素质的劳动者的产生是分不开的。然而,教育成就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正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中国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和质量,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同时,要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和科研体制改革,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这是中国未来最大的希望。
要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我们主要依靠制度的作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加强供给结构改革。根据我们的理解,供应方改革的实质是结构性改革。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是依靠市场的力量,勇敢地接受激烈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打破阻碍竞争和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形成“创造性破坏”的制度环境。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培育一个统一的国家市场,从商品到生产要素,各种市场都完全放开,以价格为主要调节因素,市场力量决定产业发展方向,尽可能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和控制。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深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该主要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和法官,而不是直接参与竞争。政府职能转变也意味着打破行政垄断,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在竞争领域和公益领域适用不同的监管规则,允许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平等竞争,政府不预设竞争结果进行干预。在培育竞争性市场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完善基本社会保障网络,维护社会稳定运行。
中国正在加速融入世界。计划经济体制解体后,必然会面临世界各国共同的增长问题。要遵循通行的经济增长理论,借鉴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有益经验,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吸取正确的经验教训,找到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保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应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和推动。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以结构性改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2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