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08字,读完约14分钟
改变什么和如何改变供给方改革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供给方改革是全面改革的一部分,是全面改革中的“精确改革”;供应方改革必须是为了改变体制。我们不应将产能过剩视为供应方改革本身,而应专注于改革导致产能过剩的体制。
编辑
自去年底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供给侧结构改革”一直是文达在中国的政策体系,这必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为此,《中国经济时报》邀请了国内有代表性的智库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重点关注供应方改革的方向、重点领域和近期任务。该草案意在强调,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在厘清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些相关概念后,如何突破和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无疑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即在厘清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后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以期为改革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请注意你的读者。
供应方改革——改变什么,如何改变(1)
李佐军
供给方改革是综合改革的一部分,是综合改革中的“精确改革”。供给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简称,是指从供给侧开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制度性矛盾的改革。供给方改革必须改变制度(广义制度包括制度、机制、法律、法规、标准等。),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化、降低成本和短板”属于供给管理,而“宏观政策要稳定,微观政策要活跃,产业政策要准确,改革政策要现实,社会政策要支持”属于与供给方改革相关的供给政策。我们不应将产能过剩视为供应方改革本身,而应专注于改革导致产能过剩的体制。什么和如何改变供给侧改革是一个亟待讨论的问题。
供应方改革分为三类
供给方改革不是简单的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使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对称,而是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的深层次制度性矛盾的全方位改革。从“需求方”到“供给方”的转变相当于从“政府监管方”到“全面改革方”的转变。
供给方改革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主体改革、要素改革和结构改革。
第一,改革主体。也就是说,人民、企业和政府等各种主体的权利得到最佳配置,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应重点推进创业和就业制度、国有企业、垄断行业、政府机构、行政审批制度和司法制度的改革。
第二,改革要素。包括要素投入改革和要素升级改革。要素投入的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改革、资源产权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环境制度改革等。以提升要素为目标的改革包括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人才体制改革和信息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针对结构改革。即解决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收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改革包括价格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差别福利制度改革、干部考核制度改革等。
供应方改革“八降八升”
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正确方向应该是“八降八升”。
首先,减少政府监管,增强市场活力。即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的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保障企业和个人的自主权,激发市场活力,增加有效供给。
第二,减少行政垄断,增加公平竞争。即通过政府改革、垄断行业改革、价格改革等。限制和减少垄断、打击特权、维护公平、促进竞争、实现市场清理、解决产能过剩等。
第三,减轻税费负担,提高企业效率。也就是说,通过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的改革,可以减少税收,消除不合理的收费,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第四,减少政府机构,增加社会组织。也就是说,通过政府机构和人事制度的改革,我们可以精简政府机构,精简政府人员,放宽建立社会组织的条件,扩大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力量。
第五,减少货币过度支出,增加直接融资。也就是说,通过货币制度和金融制度改革,我们可以控制货币发行和通货膨胀,稳定社会预期,大力发展各级资本市场,增加投资渠道,鼓励创业和创新。
第六,减少政府投资,增加企业投资。即通过投融资体制、政府职能和园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主要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在招商引资中的主导作用。
第七,减少资源消耗,增加智力资本。即通过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环境保护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科教人员制度改革等。,我们可以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优化资源和能源结构,控制环境污染,增加智力资本的比重,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
第八,减少短期政策,加强长期法治。通过宏观调控体系和司法体制的改革,可以减少宏观政策调控的频率,保持宏观政策的相对稳定性,使社会更多地转向以法治的方式解决各种矛盾和冲突。
今年将推进六项供应方改革
根据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2016年是中国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一年。要把结构性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力度,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措施”,重点抓好以下几项供方改革。
一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更容易形成产能过剩和高库存,更容易通过高负债寻求高速发展。因此,要解决产业结构等结构性问题,必须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重组和设立,加快垄断行业改革。
第二,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大多数经济结构性问题都与财税制度有关,例如,僵尸企业的存在与财税制度的支持有关。因此,要抓住中央与地方分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完善地方税制、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减轻企业负担等关键问题,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第三,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许多经济结构性问题也与金融体系有关,例如,高杠杆率与金融体系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抓紧研究并提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加快银行体制改革,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第四,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困难的原因是职工下岗困难,这与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直接相关。因此,要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个人账户,坚持精算平衡,提高统筹水平。
第五,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经济转型的痛苦过程中,能否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取决于医疗卫生体系的保障。因此,要在保护基层、加强基层的基础上,努力建立新的制度和机制,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第六,加快涉外领域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应从全球市场综合考虑。因此,我们要做好优化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提升对外贸易优势,积极利用外资,加强产能和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合作,加快自贸区和投资协定谈判,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要改善利用外资的环境,高度重视保护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和知识产权。要抓好“一带一路”的实施,充分发挥AIIB、丝路基金等机构的融资支持作用。
通过供给侧改革推进“十三五”综合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进入全面改革的新时代。供应方改革是一项紧迫的改革,可以促进全面改革。“十三五”期间的综合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政府管理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机构和人员精简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政府职能转变等实质性方面没有取得明显成效。政府仍然是“大政府”和“强政府”,公共服务薄弱,审批职能过度,政府行为缺乏有效监督,权力“寻租”和“寻租”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今后,要优先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精简机构和人员,理顺各部门的权责关系,适当降低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减少行政控制,取消一切不合理的审批。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决定着社会各阶层的权利安排,是深化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保证,是不可避免的改革。过去主要实行“以经济改革为主”的战略,导致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带来一系列问题。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保护公民权利,限制公共权利,取消特权,建设现代社会,保护居民的财产权、自由选择权和平等交易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现代法治,用“良法”平等约束所有主体,树立宪法权威,建立独立公正的执法和司法体系,有效解决不守法、有罪不罚、执法不严和执法不公等问题。
第三,文化体制改革。这里的文化不是狭义的文化产业,而是广义的意识形态。改革开放30年来,经过多次思想解放,我们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的来说,文化体制改革仍然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如何按照宪法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实施“双百政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宽容的文化氛围,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加强舆论监督。同时,要建立健全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机制,加大投入,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立统一、开放、竞争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完善文化传播体系。
第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这里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不同于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福利保障等社会领域的改革,而是指如何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建立有效的社会自我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社会组织和行业组织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组织在浙江等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府机构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成立了一些行业协会,也成立了许多学会、研究会等社会组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等社会组织的建设还很薄弱,大多是政府的“附庸”,没有发挥独立的作用。今后,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应建立更多的社会组织,允许各种社会团体建立自己的维权组织,以更好地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与政府管理体制互补的社会管理体制。
第五,福利保障等社会领域的体制改革。社会领域的体制改革包括许多领域,如科学技术、教育、就业、医疗、保健、养老、住房、生活津贴、收入分配、援助、应急等。它是一个大家庭,属于民生领域的改革,与普通百姓的一系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过去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还很不到位,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这方面的改革大多属于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因此必须与政府改革相协调。如果政府不转向主要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这方面的改革将难以实现。同时,这一领域的大部分改革需要巨额投资,因此需要与财税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相匹配。社会领域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第六,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其他行业的重要经营要素(所有行业都需要有工厂、办公楼和住宅等)。)。土地也是人民和政府的一种重要财富形式(财产收入之一)。土地制度改革具有“带头带动全身”的地位。我们过去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比如赋予农民土地经营权,但是土地制度改革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主要是因为农民没有获得稳定的土地使用权。由于土地制度改革不到位,导致了“三农”、城市化扭曲、地方政府“逐利”、房地产非正常发展等问题。因此,今后应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关键是要保障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七,城乡分割体制改革。城乡分割体制改革包括户籍制度、产权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财税制度和投资制度的改革。城乡分割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其主要目的是优先发展城市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城乡分割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允许农民进城务工,保护了农民工的权益。然而,与建设国家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改革城乡分割体制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今后,要加快城乡分割体制改革,努力建立统一的户籍制度、产权制度、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财税制度和投资制度。
八是垄断行业改革。除自然垄断行业的合理性外,行政垄断行业和市场垄断行业都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相冲突,必须进行改革。到目前为止,金融、电信、电力、石油、石化、邮政、铁路、民航、烟草、黄金、供水、燃气等行业仍处于高度的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之中,导致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竞争,不利于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与此同时,中国仍然存在地方封锁、地方保护等地方垄断现象。因此,今后我们应该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以改革的大无畏精神打击这些垄断行业,铲除垄断特权,改革公平竞争的行业秩序。
九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由于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中国积累了巨大的国有资产,这些资产是所有公民的财产,不仅是国有企业的财产,也是国有企业经营者和国有企业主管部门的财产。如何保护和管理国有资产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过去的改革中,我们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等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但仍有一些重大问题没有解决。例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全体公民的代表机构,应该行使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权,而国有企业作为承担一定公共利益并享受国家政策保护的特殊组织,也应该给公民更多的投资回报。因此,今后应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护、监督和回报问题。
十是金融税收和投资体制改革。这些改革主要涉及政府的宏观调控管理,对确保宏观经济稳定、维护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这些领域的改革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由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这些领域的改革还很不到位,如综合监管体制、公共财政管理体制、预算监督体制以及各金融领域的投资监管体制等。结果,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不科学,金融风险高,政府聚集的金融资源过多,各级政府的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严重缺位,投资效率低下,寻租腐败严重。因此,今后应加快财政税收和投资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和科学合理的投资体制。
(作者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供给侧改革:全面改革中的“精准改革”
地址:http://www.a0bm.com/new/6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