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44字,读完约7分钟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建民:建议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引导阅读
即将出版的《土壤十篇》的一个主要焦点是对土壤污染进行详细的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建民认为,进行土壤污染的详细调查是不够的,还要进行第三次全国土壤质量调查。最近一次土壤调查已经过去了30多年,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迫切需要进行第三次土壤调查,掌握最新的土壤数据。
我们的记者王尔德在北京报道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最近公开表示,即将出台的《土壤十条》的重点之一是“对土壤污染进行详细调查,弄清家庭背景”。
“从土壤资源保护和现状的角度来看,对土壤污染进行详细的调查是不够的。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质量调查也是必要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建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强调。
周建民认为,土壤质量包括肥力质量、环境质量和健康质量,它们不仅应该保护土壤不受污染,而且应该不断提高土壤生产力。中国粮食产量的“连续12次增长”意味着耕地土壤资源的高强度利用、大量农药的高投入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都给土壤质量变化带来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土壤酸化、盐渍化、肥力失衡和污染加剧,将对中国粮食的数量和质量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土壤资源的高强度利用导致大量农药流入环境,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周建民建议,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必须及时掌握土壤质量的现状和动态变化,这样才有可能准确地管理土壤,实现生产与环境的平衡,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有必要对土壤质量进行全面调查,并建立详细的土壤档案。
自上次土壤调查以来,30多年过去了
21世纪:中国以前进行过多少次土壤调查?结论是什么?
周建民:中国已经进行了两次土壤调查。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收集的规模和数据非常有限,数据也不完整。第二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规模较大,覆盖了中国所有的耕地,数据完整,应用广泛。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对土壤质量没有完全的了解。普查只关注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肥力指标,不包括土壤的环境和健康指标。
现在,第二次全国土壤调查已经过去了30多年。农业生产方式由生产队为主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物布局由计划种植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种植,肥料由有机肥转变为化肥,除草剂和农药的消耗量翻了一番。
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48亿公斤增加到2014年的6071亿公斤,化肥投入从1978年的800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近6000万吨,农药消费量现已达到30万吨。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被排放到土壤中。三十多年来的巨变对土壤质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有的土壤调查数据已不能代表土壤质量的现状。我们迫切需要了解土壤质量的变化,为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21世纪:最近,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起了一项全国土壤污染调查。你对此作何评价?
周建民:第二次土壤调查后,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壤资源调查,先后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全国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等重大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然而,这些调查基于不同的目的,侧重于每个部门的单独设计,缺乏整个链的顶层设计。第一,没有统一的土壤调查和监测方法体系,也没有像第二次土壤调查那样的调查规模和详细数据;第二,由于它们相互争斗,在同一土壤样品中没有完整的土壤质量数据;第三,当前数据与第二次土壤调查数据和其他数据之间缺乏比较。
因此,我国土壤质量的家庭背景尚不清楚,对土壤质量的演变过程、风险特征和作用机制缺乏系统的认识,缺乏土壤安全保障和推广的综合技术。围绕国家土壤安全战略需要,迫切需要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R&D布局和协同创新,组织实施系统的土壤质量调查计划,建立详实的土壤数字档案,提高我国土壤科技水平,促进土壤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应该打破行政和工业壁垒
21世纪:在“十三五”期间开展土壤调查的时机成熟了吗?
周建民:要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查明土壤资源,根据土壤性质、肥力和污染情况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利用措施,确保作物生产和环境安全。由于土壤质量不断变化,土壤调查应每隔一段时间(例如,20或30年)进行一次,以建立可靠的数字文件。在两次土壤调查之间的时间间隔内,可以选择典型的土壤类型,并且可以进行动态监测以及时发现问题。
第二次土壤调查已经过去30多年了,正式开始调查需要40年。然而,这40年是中国土壤质量变化最大的时期,第二次土壤调查的数据已不能代表土壤质量的现状,环境质量的数据更少。
此外,新的土壤普查采样由定位系统保证,这为今后定点动态观测或两次土壤普查之间的比较带来了方便。新的土壤调查将涵盖土壤质量的肥力、健康和环境指标,为土壤利用带来全面的数字档案。
21世纪:你对第三次土壤调查有什么操作建议?
周建民:首先,建立一个能够协调各部门和行业的土壤调查组织体系。第二次土壤普查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土壤环境质量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技术上的制约,只调查了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肥力质量,因此当时农业部牵头调查,成立了技术委员会。现在,土壤质量调查涵盖了更多的内容。除了农业,国土资源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都很关心土壤质量,所以他们提出了自己的调查计划并开展了一些工作。
因此,新的土壤普查应该打破行政和产业壁垒,国家应该成立一个组织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直接领导第三次土壤普查。建议领导小组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及相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加,协调各部门、各行业,确保土壤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成立了第三次土壤普查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技术方案。技术委员会应由主要土壤专家组成。建议中国土壤学会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专家,包括农业、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部门的技术专家,由领导小组任命技术负责人。技术委员会可分为若干技术组,分别负责抽样、指标确定、样本分析、数据处理等技术工作。土壤调查后,需要编制土壤属性和土壤环境容量(单因子)的数字地图,开发多尺度、多源土壤信息大数据的集成与信息管理技术。建立国家和区域土壤档案、质量监测平台和预警系统,构建多种集成的土壤信息服务网络。
第三,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基层科研单位在土壤调查中的作用。全国土壤调查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除了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投入外,显然还需要地方政府在部署和投入上的支持,也需要大量基层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帮助。由于工作量大、耗时长,普查可以分批进行,各省、各地区可以根据情况陆续进行普查,相对独立地完成普查。
(编者:李波,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wangjk @ 21jingji,libo @ 21jingji)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 建议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
地址:http://www.a0bm.com/new/6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