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1字,读完约3分钟
“让建筑有温度,让冰冷的建筑能与热情的服务紧密结合。”“城市是我们共同的家,更多的公共空客房应该留给公众。”“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舒适、快乐和幸福”...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发言中的城市治理比以往更有价值:谈“规模”,少谈“高楼”,多谈“治理”。
这些建议印证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经过30多年的快速城市化,城市积累了惊人的“硬实力”,并已达到提升“软实力”的阶段。高层建筑提高了城市的“表面价值”,但人们也关注城市生活的舒适性和获得感。正如哲学家所说,人们聚集在城市里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换句话说,要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地标性建筑支撑的天际线,还要看成千上万个烦恼的地平线;这不仅取决于争取经济总量的上游,还取决于治理水平的勇气。
人们的生活中只有12个字——衣、食、住、生、病、死,以及安居乐业。最常见的需求是测试城市治理的水平。有这样一个故事:环卫工人把马路垃圾扫进附近的绿化带,园林工人把绿化带里的垃圾倒进下水道,市政工人把从下水道里清理出来的垃圾直接倒在马路上,让一堆垃圾掉头回到原来的位置。背后是九龙治水的尴尬,以及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不力的无奈。这些问题,如呼吸困难的“痛”、困扰人心的“堵”、做起来难的“难”,都反映出管理上的缺陷和服务上的缺失,进一步表明城市治理体制和机制需要改革和创新。
从代表们的讨论来看,“治理”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要消除空的气体污染,“要多方合作,准确把握烟雾的成因是治理烟雾的重要前提”;优化城市规划,注重“专项规划中各部分的衔接,把空的布局放在首位”;延续城市环境,“运用合理的决策程序,抑制‘大拆迁、大建设’的冲动”...两会上的这些“好声音”都在呼吁城市管理者关注无形的软环境,就像关注有形的硬环境一样。完善法治治理机制,运用制度控制权力的任意性;此外,要使治理机制真正发挥作用,避免相互矛盾和各自为政,形成强大的城市治理合力。
近年来,城市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软环境的促进。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创新和创业的软环境已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北京“坚定不移地‘瘦身健身’,坚定不移地放宽发展功能”,武汉努力营造行政审批少、手续便捷、收费低廉的软环境,成都“鼓励人人以‘家园情怀’参与城市治理”...可以说,在“规模优势”的基础上,中国的城市发展需要以良好的秩序和良好的服务来激发“治理优势”。
著名建筑师裴明曾说:“人类只是地球上的过客,只有城市才会永远存在。”几千年来,城市不仅是建筑和街道的排列组合,也是人类文明的容器,体现了对理想秩序的追求。今天,中国的城市也肩负着“文明使命”:除了高层建筑之外,还必须用善治和善治来诠释“现代文明”。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让城市诠释“文明的使命”(人民论坛·两会汇聚发展新动能)
地址:http://www.a0bm.com/new/6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