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21字,读完约6分钟

随着全国人大的临近,如何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平稳转型,已经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话题。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发挥其枢纽作用,有效支撑实体经济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对此,许多行业专家表示,每一个领域如去产能、“走出去”、“三农”、小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都需要银行金融机构的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多元化和差异化“输血”将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今年最重要的考验。

与此同时,如何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持,有效刺激全球消费的持续增长,从而有效弥补投资和外贸的疲软,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也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考验之一。

然而,传统的金融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新经济形势下的金融需求,当前经济发展所迫使的金融产品创新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关注的焦点。

实体经济的多途径“输血”将继续

从去年年底开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化、降低成本、短期化”五大任务。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金融支持产业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和效益增长》。《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一系列政策都把重点放在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上,而即将召开的全国人大的重点仍有望离不开“输血”

促实体经济健康成长  金融需多渠道“输血补气”

“虽然产能过剩企业占用了大量资源,特别是金融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和土地成本居高不下,但在当前情况下,对于一些行业和企业,银行仍需要更新贷款和加大支持力度。否则,仍然很难有效地推动去能力工作。”私募股权基金研究员杨坦言。

新常态所带来的产能过剩消化的压力可以说是空以前的。杨表示,虽然战略可以实现部分产能的国际转移,国家层面牵头的并购重组自去年以来有所加快,但基于行业的并购重组涉及复杂的交易结构和对资金的巨大依赖,最终无法绕开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因此,如何调动财政资源,促进“去产能”登陆仍将是两会的重点议题。

促实体经济健康成长  金融需多渠道“输血补气”

事实上,从支持“三农”发展到支持中小企业;从支持节能环保到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从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到帮助转移过剩产能;从传统产业升级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这一系列工作的推进离不开银行业的有效支持。

在外部需求疲软、产能过剩和去杠杆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大众创业与创新”作为解决就业、促进国家创新的重要举措,也需要金融资源的不断倾斜。由于缺乏资源和经验,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迫切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重点支持,这仍将成为两会的热门话题。

促进消费或成为金融支持的重要焦点

近年来,随着产能过剩的积累,投资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减弱,但源于强劲消费需求的消费信贷增长迅速。此外,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推进和海外旅游的快速增长,中国消费者正成为全球消费的主力军。然而,它也暴露了中国公共消费领域和场景不足的尴尬。因此,如何有效调动银行业的金融资源,加大旅游、文化创意等相关行业消费场景的开发,也将成为今年两会的议题之一。

促实体经济健康成长  金融需多渠道“输血补气”

根据艾瑞咨询(iResearch)发布的消费金融报告,到2017年,消费金融整体市场将超过1000亿元,三年内复合增长率为94%。《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预测,2015年海外消费将达到1550亿美元。因此,在投资和外贸疲软的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调动金融资源有效支持消费情景下的企业扩大业务范围或成为政策焦点之一。

促实体经济健康成长  金融需多渠道“输血补气”

事实上,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将其信贷支持转向旅游业等对消费有明显影响的行业。从产业布局上促进消费金融发展的行动已经开始。去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与国家旅游局签署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承诺在未来5年内为旅游业提供1.6万亿元的信贷额度。同时,国家旅游局会同工商银行等9家银行对2015年全国旅游行业优先项目进行了审核,共发布500个旅游优先项目,总投资1.4万亿元,贷款需求近5000亿元。

促实体经济健康成长  金融需多渠道“输血补气”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杨预测,除了旅游业之外,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意产业的金融支持也可能成为两个协会讨论的热点。

金融支持行业仍需要产品创新接力

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无论是满足消化过剩产能带来的并购需求,还是满足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产能转移需求,还是满足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带来的金融服务需求,银行业都需要完成一轮伴随经济调整的产品创新过程,迅速丰富金融服务产品,如何发展债券产品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

促实体经济健康成长  金融需多渠道“输血补气”

“在推进工业企业供方结构改革、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过程中,债券市场无疑作为直接融资渠道和信用替代工具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期政策的频繁出台可能会加速债券市场的转型和调整,从而增加债券市场的供给。”渤海银行评论员轻舞如是说。

据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银行业的金融布局是通过债券产品创新进行的。自中国银行帮助金风在海外成功发行首只绿色债券以来,中国农业银行、兴业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加入了开发绿色债券的行列。

在这方面,轻舞介绍说,工业企业可以通过标准化债务产品来取代高成本融资方法和调整债务结构。债券市场对工业企业的支持可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发行债券替代信贷或其他融资方式,使企业部门实现类似地方政府的债券互换,优化债务成本和结构。这将是未来银行的重点考虑和布局。

此外,轻舞表示,通过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来重振银行信贷存量,将有助于增加商业银行对工业企业的信贷支持。绿色债券和应收账款证券化等品种的创新将有助于通过创新品种和条款设计,通过债券加强工业企业的融资渠道。在风险防控的基础上,探索高收益债券市场,为以往融资困难的低资质企业开辟债券发行渠道,将促进债券市场发行主体的扩张和投资品种的多元化。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促实体经济健康成长 金融需多渠道“输血补气”

地址:http://www.a0bm.com/new/5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