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3字,读完约3分钟
“十二五”期间,中国基础研究投资继续快速增长,2015年达到670亿元。与此同时,中国基础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同步上升:科技论文总数多年来居世界第二位...最近,“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在北京召开,基础研究不再只是冰冷的数据。可以看出,有形的结果使公众近距离感受到它的魅力。在北京展览馆的展厅里,根据中国即将建造的500米球形射电望远镜(fast)的缩尺“大盆”模型,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Fas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在建射电望远镜。它可以在宇宙的中性氢中巡逻,探测星际分子,观察脉冲星,搜索星际通讯信号。它被称为倾听宇宙信号的“大耳朵”。在未来,神秘的外星声音将来自大耳朵,这将有助于解决宇宙初始混沌的奥秘,暗物质的分布和大规模结构,以及星系的演化。Fast只是中国众多重大科学项目之一。中国已经成功地建造了世界上最深的地下暗物质实验室,拥有世界上最小的宇宙射线通量。上海光源、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一批科学仪器有力地支持了科学研究...在中国极地考察展览馆,中国极地研究所副所长李元胜介绍说,“十二五”期间,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形成了“一船五站一基地”的考察格局。高空、大气、冰雪、海洋等极地环境综合观测系统。在物理、冰川和海洋等领域的科学前沿取得了突破。这将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维护极地权益提供有力支持。“十二五”期间,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费米子和中微子振荡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也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在铁基超导展区,工作人员展示了神奇的超导现象:在超导材料的帮助下,物体可以悬浮在空上空并快速运行。将来,如果超导材料用于铁路运输,人们可以体验到比高速铁路更快的乘坐体验。超导材料的零电阻和抗磁性使其在信息通信、储能、运输、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以赵忠贤、陈先辉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了世界上最高温度的铁基超导材料,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量子通信展厅,工作人员描述了量子研究的应用场景:一个量子加密芯片有望植入手机,通话绝对安全;量子计算机即将问世,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挖掘和计算不再是一个难题...2015年底,世界顶级物理杂志《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公布了今年国际物理领域的10大突破。中国科技大学的潘剑伟和卢朝阳教授因其“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而荣登榜首。分析人士表示,目前,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许多差距。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不多,引领科学潮流的大师和世界级科学家不多,基础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大。今后,我们要按照科学规律,更好地支持基础研究工作。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基础研究_星光闪耀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4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