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279字,读完约16分钟
胡乃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方交通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商学院、河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兼职教授。1992年获国家杰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孙经济科学奖、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研究领域:经济发展与增长、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经济学。代表作:《中国社会主义经济》(1979)、《经济杠杆导论》(1985)、《模式、运行与监管》(1987)、《中国宏观经济管理》(1989)等。
我们的记者李成钢
胡乃武是中国经济学界较早系统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调整理论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对社会主义经济调节理论、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和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研究在学术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引起了同行的广泛关注。
在积累率研究方面,胡乃武系统阐述了适度积累率的内涵,强调了保持适度积累率的重要性。他提出的确定适度积累率的三个公式,对研究防止经济过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学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争论中,胡乃武对马克思的可拓和扩大再生产理论的阐述,为突破原来单纯可拓只能扩大再生产模式的僵化观点,为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因素做出了贡献。
梳理了胡乃武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后,他最关心的是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管理专业做了60年的学生和教师的经历。“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从他教书的那一天起,他就应该非常清楚教师的职责。”1986年,他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经济学博士生导师。胡乃武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学校人,人才制造的地方,不被学校录取,是什么原因呢?“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如果他认为自己的职责是把课程教好,也就是完成任务,那么他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他的育人观念也很薄弱。”
努力学习,努力学习
1934年3月19日,胡乃武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1946年秋,12岁的胡乃武进入太原市东吉胡营中心小学五年级。这是太原的一所好小学,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胡乃武学习努力,每天早上黎明前在学校学习,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小学时,胡乃武写得很好,并参加了整个太原市小学作文比赛。他在40多所小学获得第五名,200多人参加了比赛。同时,胡乃武也对数学着迷。他的数学课本和老师印的课外数学练习已经不能满足他的学习要求了。胡乃武的叔叔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成了他最好的数学老师。1948年夏天,当胡乃武高中毕业,进入太原第一中学时,他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交上了数学试卷。当胡乃武登上榜首时,有人称赞他才华横溢,但胡乃武知道他的成就来自勤奋。
1948年秋,山西晋中地区解放,太原成为一座孤岛。随着战争的临近和物价的飞涨,胡乃武无法继续在太原求学。在亲友的帮助下,他经由北平、天津,来到被国民党封锁的石家庄、晋中解放区,进入中共创办的祁县中学。这所中学是当时山西省的重点中学之一。它的负责人是蔡立夫,一位老共产党员和前八路军记者。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胡乃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民服务,没有什么是光荣的”的教学理念,使胡乃武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因为他当时的数学、物理、化学成绩一直都很优秀。然而,最终他学习了经济学,这让胡乃武的所有同学都感到惊讶。
全国解放后,国家干部紧缺,胡乃武放弃了享受人民助学金继续深造的机会。在校长蔡立夫的支持下,他申请了山西邮政管理局。当时,山西邮政管理局只招聘了50名干部,有400多名申请者。经过激烈的竞争,胡乃武有幸被录取。1951年2月,17岁的胡乃武加入了这项工作。
经过三个月的专业培训和调查,胡乃武和其他10多人被留在省邮政局工作。在山西邮政,胡乃武和这群新来的年轻人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努力学习。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胡乃武已经能够熟练地承接自己的业务。19岁时,他还写了10多万字的商业培训讲义,为县邮政局局长培训班教授商业知识。此外,他还为山西邮电、中国邮电和人民邮电撰稿,并被《太原日报》聘为特约撰稿人。经过几年的实际工作,胡乃武的兴趣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最初的数学和物理爱好转变为哲学和社会科学爱好。
1955年,经所在单位推荐,胡乃武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规划系,并被录取为第一志愿。在大学期间,胡乃武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他的努力达到了忘吃忘睡的程度。“那时候,除了上课,还在钻图书馆,电影和舞蹈等娱乐活动差点让我错过。周末、星期天,甚至寒暑假都用来学习。”胡乃武说:在他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他最大的收获就是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胡乃武1959年大学毕业,以优异的学习成绩继续攻读研究生。1962年研究生毕业后,胡乃武留在人民大学当助教。然而,他正常的教学活动并没有持续很久,他的教学活动被“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打断。1971年1月,人民大学宣布停课,胡乃武从江西省余江县“五·七”干校被分配到清华大学任教,主要讲授“政治经济学”。1973年,胡乃武从北京市委大学部调任到北京高校参与编写《公共政治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他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航大学、钢铁学院等十几个机构的编辑藏在“世外桃源”里。“四人帮”横行的时候,他们因为编辑书籍不能参加政治运动。
1978年,人民大学复课,胡乃武从清华大学回到母校任教。稳定的教学和科研环境,让胡乃武在近10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79)、《经济杠杆导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模式、运行与调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现实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管理系基础经济知识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国外经济增长理论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研究》等。他的学术思想有经济杠杆、国家调节、适度积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等。 这一时期在学术界也很有名,受到同行的重视和尊重。
在教学中,胡乃武教授为本科生、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国家经济计划》、《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原著》、《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原理与综合平衡》、《经济杠杆导论》、《经济增长理论与宏观经济管理》等课程。由于他内容新颖,推理充分,逻辑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他受到学生的广泛赞扬。兄弟学院的许多老师、学生和其他员工都来听他的课。他的教室总是挤满了人,甚至教室的过道也经常挤满了人。胡乃武于1986年被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当时,他是中国最年轻的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之一。
经济调节理论
在经济理论研究方面,胡乃武在社会主义经济调控理论、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和宏观经济管理理论方面的学术成就受到同行的高度重视。
早在1979年,他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商品经济”,所以“要注意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按照商品经济规律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在此基础上,他于1980年提出“国有企业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可以与生产资料的使用权、控制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国家可以“将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交给企业长期支配和使用”,“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些观点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1984年全国计划体制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到1989年胡乃武主编的《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对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胡乃武认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无疑需要重视需求管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供给管理不重要——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包括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前者侧重于实现总体平衡,而后者侧重于实现结构平衡。
胡乃武是中国经济学界较早系统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调整理论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在1985年编辑的《经济杠杆导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理论的专著。
胡乃武强调,在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经济杠杆的调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从旧经济体制向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过渡,形成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这就要求国家在调节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时,要掌握和运用好经济杠杆。他认为经济杠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经济范畴,价格和税收要么是自然的,要么是经济杠杆,就像黄金和白银要么是自然的,要么是货币一样。只有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当价格和税收被国家用来调节社会和经济活动时,它们才成为经济杠杆。他进一步指出,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银行将在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贷杠杆将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杠杆。
随着理论研究从“计划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胡乃武认为市场经济的内涵有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有必要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原因是由市场机制的优势决定的,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计划手段不具备市场机制的优势。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应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然而,市场机制也存在各种缺陷,其中主要有:1 .市场监管是短期的。这是因为市场价格波动所反映的社会需求是近期的社会需求,所以,从整体上看,它属于短期调整。2.市场监管滞后。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的“后知后觉”调节,但不能事先调节,这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3.市场监管不确定。市场只能指出企业社会需求的变化方向,但不能决定生产经营在每个企业社会总需求中所占的份额。在价格的自发波动中,往往导致需求的虚假和生产的盲目性。4.市场监管受企业微观利益驱动,难以协调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5.在一些经济领域,如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监管是无效的。6.市场不能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
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调整具有上述缺陷,政府必须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可以从几个方面弥补市场的不足:1 .它通过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长期目标并发挥了指导作用。2.弥补市场的不足。例如,在市场失灵的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必要依靠政府进行宏观调控。3.纠正市场监管的不利后果。市场调节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两极分化、生态平衡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这必须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来纠正。4.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因此,胡乃武认为,宏观调控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应该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都应该放开,让市场调节,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经济增长问题
积累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模式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积累率适当与否,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研究中,胡乃武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是他的《论适度积累速度》(1981)。
事实上,在中国经济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积累率问题一直是一个敏感而又引人注目的问题,也是经济理论界长期探索和争论的话题。究其原因,积累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它也关系到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投资规模的适度控制,以及国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世纪50年代末43.8%的累积率和由此产生的“三年灾难”。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与积累密切相关的新问题和新现象。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曾经历过经济过热。虽然发展迅速,但经济效益不佳。胡乃武在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持适度积累的问题。他认为:“适度的积累率适合我国国情,可以保证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通过《论适度积累率》,胡乃武系统阐述了适度积累率的内涵,强调了保持适度积累率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确定适度积累率的三个公式。这对防止经济过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率规律的研究也是胡乃武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经济学人士指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增长过程中,国民收入可以与社会和工农业总产值同步增长;另一些人认为,税收和利润以及工农业总产值的同步增长是可以实现的。然而,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胡乃武得出结论:“增长最快的是社会总产值和工农业总产值,其次是利润和国民收入。”因此,在他看来,把税收与利润、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和工农业总产值的同步增长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总要求是不科学的。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研究
胡乃武更珍视的另一个学术成果是他的《马克思的外延和隐含的外延再生产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3)。
摘要:胡乃武论述了两种扩大再生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在奠定工业化基础后,要更加重视内涵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在我国,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原理的研究早在民族解放前就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界和理论界经历了两次关于再生产原理的争鸣。
从1958年到1960年,在“反右”、“大跃进”的左倾思想指导下,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决定性作用,确定“速度是总路线的核心和灵魂”,要求以最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至于速度和比例的相互制约、人、财、产、供、销的平衡等客观条件。在社会扩张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他们被忽视了。结果,“大跃进”带来了严重的失衡和整体紧张,最终不得不进行整体调整。面对“大、大、大”的折腾所造成的沉重损失,学术界开始反思和总结,寻找失误的理论根源,尤其是学者们关注的中心——再生产理论。结果,一百个学派争论社会再生产的原则。
当时,针对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盲目增加基本建设投资和铺开“新摊子”的现象,研究者们忽视了原有企业的更新改造,即所谓的简单再生产。在视野中,只有资本增加、人员增加和设备增加的外延被用来扩大再生产,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的内涵却被忽视了。本文讨论了两种社会再生产的关系,即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即扩大再生产和嵌入扩大再生产;两个范畴在再生产过程中的比较关系,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规律和生存资料的制约作用;两大类之间的关系和农业的重要性以及衡量它们之间比例是否协调的标志;讨论了消费积累的比例及其数量限制。
另一次是1977年至1984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回顾过去,研究人员发现,我们经济工作中的错误明显是一致的,如“速度热”、“投资痴迷”、“高积累”、“低效益”。从这些现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根源来看,我们仍然缺乏对一些社会再生产规律的认识。因此,学术界掀起了讨论社会再生产原则的第二次热潮。
中国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在20世纪80年代深入探讨的社会再生产的“内涵”和“外延”问题,不仅突破了原来单纯外延扩大再生产模式的僵化观点,而且为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因素。它把扩大再生产模式在实践中的研究和应用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经济意义。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胡乃武:宏观经济发展、管理与调节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2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