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79字,读完约5分钟
“世界有自己的正义,总会有回报的。做总比不做好,想做就做好。”这种振奋人心的岭南民间音乐将成为未来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电子信息龙头企业的名称。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许多知名品牌消失了。BBK从vcd、直放站和无绳电话起家,在不断的创新和变化中重生,并成功孵化了oppo和vivo,这两个智能手机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销售。去年,出货量分别达到5000万部和4000万部,位列国内十大手机品牌之列。
BBK 20年的发展只是东莞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特别是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因素成本的上升,传统低端制造业和加工贸易难以为继的东莞,坚定不移地走行业的“高”,追求发展的“远”,不断打磨“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
寻求改革:从“人口红利”到“制度红利”
那智建新(东莞)精密轴承有限公司,总投资5.1亿元,主要从事汽车转向系统各种精密轴承的生产和销售。过去,这类项目需要7个月才能完成各种手续才能落户。
然而,2015年3月12日,那智建新刚刚从土地的招标、拍卖和挂牌活动中退市,第二天施工现场一片繁忙。该项目还创下了“东莞速度”的新纪录,从征地到建设的时间最快,得益于广东省东莞市启动的项目投资和建设“直接落地”改革。
项目投资建设涉及的部门多,审批程序复杂,审批周期长,一直是企业普遍批评的突出“痛点”。东莞市委政治研究室、市改革办主任叶坤奎解释说,改革以“宽进严出”为主要思路,将一批程序由串联改为并联,由开工前审批改为开工时审批,将项目投资建设的总体审批时间缩短了3至6个月,辅以企业法律承诺制度、备案制度、事后监督制度等配套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了审批流程。
改革是广东的灵魂和根本,也是东莞创造“世界工厂”奇迹的法宝。改革将东莞从对“人口红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转向对“制度红利”的追求。
2012年,面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东莞率先在全国推进商业体制改革。行政审批项目由原来的188项大幅减少到109项,81项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率先实施了“许可证优先”、“许可证分离”、“注册资本认购制”等一系列开创性改革措施。在此基础上,2014年和2015年,“多认证联合办公室”和企业注册“一个网通”再次启动。
这些“解渴”的改革措施就像是在金融海啸的风口浪尖上的东莞“定海”,极大地刺激了市场活力。东莞市工商局局长范表示,在商业改革以来的三年里,已有34.3万个新的注册市场实体注册;截至2015年底,全市市场主体数量超过70万个,比2012年改革前增长31.8%;其中,每天新增注册企业146家,比改革前增加77家。关于“破产潮”和“退潮”的传言未能打破,企业家们表达了他们的深切感受:东莞仍是投资和发展的热点。
强大的制造业:从汗水经济到智能工厂
进入东莞中泰模具有限公司,机器轰鸣,生产繁忙。大型自动机械有节奏地开合,将热钢板一次压制成形状复杂的高质量汽车零件,整个过程没有工人参与。“这是我们与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合作自主设计开发的一条高效率、低能耗的烫印自动化生产线。它具有自动加工、自动编程、性能稳定可靠、静、动刚度有保证等优点。”该公司的技术人员自豪地说。
模具被称为“工业之母”,它不仅是典型的传统产业,而且与制造业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模具制造水平决定了整个制造业的水平。中泰所在的东莞横沥镇,是一个著名的模具之乡。镇党委书记陈锡文介绍,为推进模具产业转型升级,镇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所等7个单位联合成立了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目前,模具行业已建成模具检测技术中心和3d打印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模具行业产值每年增长20%。
制造业是东莞的基础。为了引导传统制造业爬到价值链的高端,东莞以“机器替代”为出发点,大力进行产业技术改造。东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可表示,从2014年9月到2015年底,全市共申请“机械替代”专项资金项目1262个。改造后,预计将减少约46,600名工人,企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65.25%。
看到商机,广东拓思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奉利从公司成立之初的困境中奋起反击。“我们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R&D制造和销售,致力于构建系统集成+本体制造+软件开发三位一体的体系。工业机器人生态系统和整体自动化解决方案销售给4000多个客户,包括格力、富士康、比亚迪和其他知名制造公司。”
目前,东莞已经聚集了近200家像拓星这样的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以及约400家智能设备制造企业。2015年,工业总产值约为260亿元,成功推动了产业链从“使用机器人”到“制造机器人”的高端延伸。
促进创新:从“搭便车”到“自动驾驶”
在东莞太一英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杨海向记者展示了公司最新的高精度产品——液态金属,它“比不锈钢轻,比不锈钢硬”。由于它的高强度、高硬度、高弹性、耐腐蚀性和压铸性,它将被用于开发手表等奢侈品市场。
从电火花机床开始,泰益英拓依靠创新,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转型成为集机械零部件、数控机床及设备、数控机器人、计算机软硬件及其外围设备的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企业。杨海介绍说,目前企业有50多名专职R&D人员,当年R&D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20%。
改革开放初期,东莞利用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凭借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和土地、劳动力的红利,奠定了制造业的基础。然而,这一时期的制造业充其量是一个“搭便车”的时代。随着比较成本优势的丧失,没有品牌和技术的铸造企业的缺点暴露出来。
为此,东莞率先起步,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使企业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东莞有科技企业5000多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85家,居广东省地级市首位;共注册R&D企业机构2297个,建立市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83个。
据东莞市科技局局长吴介绍,在东莞的投资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三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5%。在新常态下,大量创新型企业不仅通过“买票”,还通过“自己开车”来加速成长。
由杜、等四位技术工程专家创办的英东高科技自动化有限公司,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于2013年9月正式运营,并于2014年实现销售,尽管目前的报告并不乐观,但前景是无限的。”杜总经理,有信心从编码器技术独立开发。
编码器安装在机器人上,机器人是一种精确定位其运动的装置,类似于机器人的“眼睛”。过去,这项技术一直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国内产品100%需要进口。经过两年多的研发,英东高科技打破了外国产品的垄断,预计同类产品的价格将下降一半。
人民日报(2016年3月23日04版)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东莞步步登高有恒心(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东莞调研行)
地址:http://www.a0bm.com/new/7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