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68字,读完约4分钟

"电影下乡已经成为一件麻烦的事情。"半月潭的一位记者最近采访了海南的一些地方,发现公益电影下乡似乎成了村干部的“鸡肋”:群众怀疑电影下乡已经过时,远远落后于互联网上电影的更新速度,组织村民看电影成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面对互联网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作为一项造福人民的传统文化工程,电影应该去哪里?

互联网时代电影下乡被嫌过时 补贴过低队伍难维持

“有了无线网络,让我看老电影?”

“当喇叭响的时候,看电影的人就会在操场上玩耍”似乎是一句老话。在今天的农村地区,当电影播放时,村委会必须组织和动员群众观看。“有了无线网络,让我看老电影?”一些村干部别无选择,只能说时代变了,许多农村手机上网畅通无阻,而公益电影则去了来源过时、缺乏吸引力的农村。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电视的普及,视频、vcd等多元文化对电影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全国各市县的电影院、剧院和电影团队相继关闭,放映团队解散。农村电影市场严重萎缩,大多数农民基本上看不到电影。

1998年10月,文化部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了“2131”送电影下乡工程,即“21世纪初全国每村每月看一部电影的文化活动”。中央和省级政府落实电影下乡补贴资金,每场电影补贴200元,统一发放放映设备和车辆。

海南省自2007年实施农村公益性数字电影放映项目以来,每年都顺利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农村公益电影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陶冶情操,愉悦心灵,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文明、进步、健康的生活方式。

“然而,自从公益电影在农村发展以来,它已经到了无法改变的地步。”海南省定安县文化体育局副局长唐彪表示,为了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满足农民不断更新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调整现有政策。

“公共福利”是一个古老的同义词吗?

电影在农村越来越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电影来源陈旧且单一。海南省文化体育局电影电视新媒体管理司副司长傅海仓告诉记者,所有进入公益性电影库的电影都是已经在影院上映很长时间的电影。不仅没有国外大片,而且新时期优秀的国产大片也很难在农村放映。这些过时的电影由省级电影公司提供给市县放映队购买,价格从15元到40元不等。

互联网时代电影下乡被嫌过时 补贴过低队伍难维持

记者在《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中看到,电影下乡的标准要求是,国产新电影(影院上映时间不超过2年)的比例每年不低于1/3。"按照这样的标准提供电影仍然是一部过时的、没有吸引力的国产电影."傅海沧说道。

公益电影似乎是老电影的同义词。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平和村党支部书记吴玉发说,村里的年轻人可以熟练地使用电脑和手机,在网上看新闻、电影和电视剧,开店卖农产品。大屏幕电影在放映效果上很有吸引力,但是没有人想看老电影。

许多基层文化干部反映,电影下乡打折的另一个原因是放映补贴太低,放映团队难以操作。市县电影放映员的低工资也影响了电影下乡的质量和效果。为了节省运营成本,一些放映团队经常想尽办法以低价购买电影,这导致了下乡电影质量的不足。放映员的月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又没有社会保障,很难维持团队的稳定。

互联网时代电影下乡被嫌过时 补贴过低队伍难维持

文化惠民应该惠及关节

目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以海南为例,许多市县仍然没有高档电影院。如何为农村基层做一顿免费的文化大餐,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

基层干部和专家建议,根据互联网时代的新趋势,提高农村电影的放映标准,及时更新和丰富电影资源,将公益性电影库与城市电影院的电影资源无缝连接,努力为农村地区提供新鲜电影,满足群众观看新电影、看大片和欣赏电影的需求。

二是各地可以逐年适当提高农村电影放映项目的配套资金标准,改善放映人员的生活条件,为放映人员办理社会保险,将放映机和移动放映车的维修资金纳入支持范围,消除放映团队的后顾之忧。

第三,制定完善、精确、多元化的公益性电影管理机制,允许市县根据当地气候、经济和人口状况灵活安排电影。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农村地区生活条件改善,很多人不愿意看风雨无阻的露天电影,一些地区的人认为放映不够。因此,电影应该充分把握群众的意愿,因地制宜,按需供应,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放映效果。(半月刊记者赵业平)

互联网时代电影下乡被嫌过时 补贴过低队伍难维持

//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互联网时代电影下乡被嫌过时 补贴过低队伍难维持

地址:http://www.a0bm.com/new/4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