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309字,读完约23分钟

1 .李兰娟和郑树森

李兰娟( 1947年9月13日- ),女,中国浙江省绍兴人。 知名传染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传染病诊治国家要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传染病学要点学科、211建设学科学术带头人、浙江省科协主席、浙江省传染病要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重型肝炎的诊治、肝病的微生态、人工肝等研究。 曾一度就任中国浙江省卫生厅厅长。

“情人节特辑”

郑树森( 1950年1月- ),浙江衢州人,器官移植专家,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外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是肝胆胰外科肿瘤的诊治和器官移植,是我国器官移植及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

“情人节特辑”

达成:

1991年10月作为第一助手参加香港首次人体原位肝脏移植成功,成为当年香港十大信息之一。

1993年开展浙江省首次肝脏移植。

2001年6月,实施了首次儿童活体肝移植,创下了当时国内年龄最小的活体肝移植受体记录。

2001年实施了国内首次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手术。

2007年5月,对1例出生106天的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成功进行了左半肝活体肝移植,再次刷新了中国活体肝移植受体的年龄记录。

截至年1月,成功施行肝脏移植1080例,良性肝病移植后1年生存率达95.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说起这对科学家夫妇,李兰娟曾经的学生王保红用四个字评价他为“医学狂人”。 有多狂,用李兰娟自己的话证明:“总是他在舞台上做手术,我在实验室讨论问题,到了半夜一两点是常事。” 除了狂热的工作之外,还有他们不为人知的温情和浪漫。

“情人节特辑”

1975年5月1日,李兰娟和郑树森正式结为夫妇。 他们在家里举行了简单的仪式。 那时,突然接到电话,说郑树森父亲身体不舒服,夫妇深夜才回来。 当时没有直达当地龙游的列车,所以他们在金华站过夜。 请回忆一下“我们把被子铺在地板上,就这样在车站度过了新婚第一晚”。 李兰娟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的条件很艰苦,但内心很甜蜜。”

“情人节特辑”

2 .陈竺和陈赛娟

陈竺( 1953年8月17日- ),男,汉族,祖籍江苏镇江,出生于上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血液学家、分子生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末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

陈竺长期从事人类白血病和基因的研究。 他提出的白血病“协同靶向治疗”的观点,为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分化、凋亡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从1994年开始,陈竺参与了中国人基因组计划的运营、组织和管理工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基因组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和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情人节特辑”

陈赛娟( 1951年5月21日- ),女,浙江鄞县人,中国血液病学家和分子遗传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其学术成果在白血病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中居首位:

首先克隆了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中bcr基因第一内含子的断裂点簇区,提出了bcr-abl基因重排理论模型。 首先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变异型染色体易位t(11;; 17 )克隆了疲惫的plzf基因。

成功克隆了许多与白血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包括核蛋白nup98和hrx。

在apl等多种白血病基因产物靶向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得以治愈,也为其他类型的白血病和肿瘤的治疗研究提供了参考。

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陈竺和陈赛娟都维持着自己的风格和相互的宽容。 为了保证在家放松一会儿,他们必须约定第三章法律:不要在家争论科学研究上的事情。 但是,最后夫妇发现,只有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学术分歧,放下争论,用数据和结论看待自己的观点,才能使他们更加充满进退的热情。

“情人节特辑”

有一次陈赛娟向陈竺报告喜讯:血癌细胞发现染色体新畸变,陈竺听后说:“你错了吧。 在文献中没有看到过这个报道。 ”。 陈赛娟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 陈竺固执地说:“这是常见的失真不典型的表现。” 陈赛娟说:“请睁开眼睛看看! ”。 但是睁开眼睛的陈竺还不相信。 经过两人多次验证,陈竺认输,说:“祝贺你! ’说。

“情人节特辑”

有一次,陈竺在实验时得到了梦的数据结果,极度兴奋的他没有仔细思考,马上向合作者美国的韦克斯曼教授通报了这些最新数据。 但是,进一步的审计发现,这一结果是由于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污染”的缘故。 学术上始终精益求精、人格上追求完美的陈竺,突然陷入了自责的深渊,他静静地写了辞职报告。 就在那时,陈赛娟对他说。 “如果你辞职了,就会给错误加错误。 不应该面对挫折失去信心和勇气。 ”。 妻子的鼓励和支持,让他坚持了好几次。

“情人节特辑”

3 .柯伟和李依依

柯伟( 1932年12月30日- ),出生于辽宁沈阳,祖籍浙江台州,金属腐蚀与防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1

柯伟长期从事疲劳和环境敏感性破坏等材料的失效和保护的研究。

李依依( 1933年10月10日- ),女性,冶金和金属材料科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在北京。 江苏原籍苏州。 是我国低温及核结构材料行业的第一学术带头人。

在那个火红的时代,毕业生的分配很少考虑两人之间的感情。 这样,科比被分配到沈阳金属所,李依不得不离开北京。 这个时候,他们遇到了人生第一个大难题。

李依依首先行动,在两人不能在同城行动的情况下,离开北京,进入本溪钢铁厂的入口,只为了那里离恋人更近。 但是,她没有想到当时她成为了中国大地上的第一位女工长。 几十米的高炉,再男人也会谈论颜色的变化。 在这里,李依依的双臂上留下了前所未有的黑斑。

“情人节特辑”

接下来是柯伟往返于沈阳和本溪之间,再一次,柯伟从沈阳飞往本钢吗? 看李依依。 但是,作为工长的李依依总是在生产前线忙碌,找不到她的身影。 科比找不到女朋友,不生气,不着急,就像看到了恋人工作的地方一样,他很满足。 于是,年轻人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在她身边空,转身就朝她走回去。 但是,热心的工人们看不下去,不停地去找李工长。 听到消息的李依依跑到车站,终于看到了他。

“情人节特辑”

终于,周围的人们被他们为坚贞而执着的爱情所感动,上级领导也有意完成这个天造地设的金童玉女,1960年,? 经过种种调整,李依依终于从本溪转入沈阳金属所。 这样,两个恋人终于在一起了。 那年10月,柯伟和李依依正式结为夫妇。

“情人节特辑”

4 .胡和生和谷超豪

胡和生,1928年出生,江苏南京人,中国著名女数学家,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授予诺特演讲席( noether lecturer ),为女数学家获得的巨大荣誉。 胡和生教授是中国科学院数理系资深院士。

谷超豪( 1926年5月15日-年6月24日)出生于浙江温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学家、华罗庚数学奖获得者。 他处理了多个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问题,建立了多元和高阶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理论,为中国高速飞机的研制等国防科研项目做出了许多贡献。 在超音速绕流取得世界前沿成果后,研究杨振宁、r .米尔斯提出的物理学“规范场理论”的数学结构。 夫妻在合作日处理了杨振宁提出的《洛伦兹规范》的存在性问题。 不久,他们夫妇应用于处理杨-米尔斯方程的初始值,解释了世界上最早杨-米尔斯方程初始问题的局部解的存在性,揭示了被动规范场与爱因斯坦引力论的一部分关系。

“情人节特辑”

1957年,新婚燕尔的谷超豪与心爱的妻子告别,前往苏联莫斯科大学留学,努力学习。 留在国内的胡和生也埋头于科学研究。 他们之间,只能通过鸿雁传情。

1958年,否定批判基础研究的左倾思潮搅乱了数学界,胡和生也受到波及,成为“走白专道”的典型。 学校里有人威胁要拔掉胡和生的“白旗”。 胡和生提出去苏联探亲,也有人反对,幸好学校领导顶住压力,允许她去莫斯科旅行。

“情人节特辑”

在莫斯科站,谷超豪看到胡和生时,惊讶地说:“怎么这么瘦呢?” 胡和生淡淡地笑了笑,完全没有提到自己接受的委托曲。 她不想让苦读的丈夫分担压力和辛酸。 冷静下来之后,年轻夫妇一起进了图书馆。

1959年,谷超豪破例被授予博士学位后,回到了祖国。 但不幸的是,“文革”来了,谷超豪被列为“修正主义者”,大字报铺天盖地,抄家、批评斗争、隔离考核、强制劳动来了……谷超豪默默地忍受着,打扫厕所、扎下水道、爬屋顶等等。

“情人节特辑”

胡和生在家也辛苦地生活着,但“造反派”逼迫她揭露谷超豪。 她说:“谷超豪解放前的事件,即使让我说,那时我也不认识他。 他11岁投身革命,14岁入党。 这明明写在文件里了,你们可以去查查他的文件! ”。

谷超豪被关在学生宿舍里,胡和生找他们热情的学生,让学生安静地交笔记。 很快就回来了。 上面写着“我什么也没有”。 看到谷超豪匆匆写下的五个字,胡和生稍微松了一口气,但眼圈却变红了。

1976年,祖国终于开始混乱。 很快谷超豪在数学的一些研究行业相继取得了新的国际领先成果。 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胡和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中国数学界第一位女院士。

有一次,记者给夫妇拍照,爱美的胡和生马上整理了头发。 “今天头发没有整理好,衣服也错了。 ”。 谷超豪笑着说:“他平时的衣服是太太买的,我相信太太的品位、美感。 每次我出席重要活动,胡和生都要关心我的“行头”。 只要在她手里这样做,总是很有精神。 ”。

“情人节特辑”

5 .闵恩泽和陆婉珍

闵恩泽(闵泽,1924年2月4日-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吴兴(今湖州),四川成都。 石油化工催化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20世纪60年代主持开发了制备磷酸硅藻土层压催化剂的混炼浸渍新工艺,通过中型试验提出了铂重整催化剂的设计基础,成功开发了航空空汽油生产所需的小球二氧化硅氧化铝催化剂,成功开发了微球二氧化硅氧化铝分解催化剂。

“情人节特辑”

20世纪70年代,指导了新一代催化剂的生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了非晶合金、负载型杂多酸等新型催化材料和磁稳定床、悬浮催化蒸馏等新型反应工序的导向性基础研究,成果已经走向工业化。

2005年“非晶合金催化剂与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近年来,进入绿色化学研究行业,计划指导开发成功生产化纤单体内酰胺的绿色技术和生物柴油制造新技术。

陆婉珍(陆婉珍,1924年9月29日-年11月17日),出生于上海,天津。 中国分解化学和石油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表示,分解化学对中国石油开采和加工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建立了大量的石油产品降解方法,特别是在色谱降解、光谱降解方面有一定的突破。 另外,在近红外光谱仪的开发和应用方面也有很大成果。

“情人节特辑”

很多人不知道,他们是和病魔搏斗过的人。 闵恩泽几年做了三次大手术。 1964年患肺癌,肺叶的一部分被切除,摘除了一根肋骨。 1989年又患胆囊结石,切除了胆囊。 最厉害的是1999年春节期间,由于胆管堵塞引起胰腺炎,生命垂危,再次接受了手术。 陆婉珍几年前患肾癌,单侧肾被摘除。 两位院士唯一的女儿在美国住得很久,彼此照顾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 有一次,两个老人在石油化工科学院机关的二楼开会后,陆婉珍去洗手间,闵恩泽一直站在楼梯门口,老伴前后到了,然后和她手牵手走下楼梯。 那个情景感动了在场的人。

“情人节特辑”

6 .李林和邹承鲁

李林(林,1923年10月31日-2002年5月31日),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生于北京,湖北黄冈人。 担任过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 从事高温超导薄膜无源微波器件等的应用研究。

邹承鲁( 1923年5月17日-2006年11月23日)出生于江苏无锡,青岛,国际知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成就:世界首个人工全合成晶体牛胰岛素的突出贡献者之一。

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酶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工作(公式及做法分别称为“邹氏公式”、“邹氏作图法”)

邹承鲁本人一生坚决反对学术造假、学术腐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 为了维护科学的尊严,反对不正当之风,他在杂志和报纸上写过40余篇。

关于科学家应该是什么样的人,邹承鲁有一种说法,他说:“真正的科学家,可以因为各种理由不能揭穿谎言,也可以选择不说真话,但至少不要再说假话。” 这是科学道德的最低底线。 ”。

7 .谢希德和曹天钦

希德( 1921年3月19日-2000年3月4日),女,福建泉州人,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的创始人和创始人。

曹天钦( 1920年12月5日-1995年1月8日)中国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中国现代蛋白质研究的创始人之一,肌红蛋白轻链的发现者。

1938年日军开始向长沙进犯,谢希德随家人来到贵阳。 到贵阳不久,她被诊断出患了髋关节结核,病把谢德拖到病床上。

此时,曹天钦从谢母给自己母亲的信中得知了谢希德的病情,衷心同情他身材矮小多病的谢希德。 于是,在紧张学习的空闲暇中,曹天钦有生以来第一次给女孩子写了很长的信。

躺在病床上的席德饱受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寂寞,除了读书什么也做不了,除了家人以外几乎没有朋友。 她收到曹天钦千里外寄来的信时,感到意外和惊讶。 她没想到曹家小时候的朋友这么细心,在自己最危险的时候会送上真挚的帮助。 曹天钦信中的鼓励,给了她增加与疾病的斗争,不浪费时间的勇气。 4年的两地书,终于有一天,两个青梅竹马的好朋友成了不可逆转地交往的恋人。

“情人节特辑”

爱的魔法力量使谢德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个娇小纤弱的女儿终于离开病床站了起来。

希德大学毕业后,得到父母的同意,希德和曹天钦结婚了。 朴素盛大的订婚派对后,两个年轻人约定,当他们学到了什么的时候,建立起幸福的小家庭,生生不息。

当希德挥动手中的围巾送未婚妻去英国的航班时,一对相爱的恋人又开始了6年的分手。 年以后,希德也去了美国留学,但无论到哪里,无论条件如何,两人每天的通信习惯都是一贯的。

1956年,对谢希德夫妇来说是双重喜临门的一年。 3月,新的生命诞生了,儿子的诞生,给谢希德和曹天钦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喜悦。

正好在这个时候,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了新中国12年科学快速发展计划,国家需要人才,谢希德被调往北京,她和曹天钦再次面临了漫长的两地分居。 看到苗条的婴儿和劳累过度的丈夫,谢希德心里有说不出的依恋。 曹天钦理解妻子,说:“请放心去。 请在家交给我。 我不会让孩子受委屈。 ”。 看到从小像哥哥一样爱惜自己的最可靠的丈夫,谢希德的眼睛湿润了,她打点行装,几天后踏上了北上的路。

“情人节特辑”

曹天钦又当爹妈两年多来,谢希德在千里以外的首都彻夜为新中国微电子学的快速发展呕心沥血。 紧张和繁重的工作,使她原本娇弱的身体所承受的力量终于达到了顶点。 有一次,希德突然晕倒,同志们把她送到了医院。 她被诊断为肾结石,心脏状况也不好。 为了手术,谢希德病得很重又回到了上海,回到了她亲爱的丈夫和儿子身边。

“情人节特辑”

命运加倍地考验着这对感恩夫妇,谢希德的身体状况好转,夫妇在事业各自成功的时候,更大的灾害似乎又袭击了这和美三人的家。

1966年初夏,曹天钦收到了可怕的诊断说明。 被医学界称为恶魔杀手的癌细胞被谢德侵蚀,得了乳腺癌。 医生说马上进行手术。 曹天钦忍住眼泪送妻子去手术室的前夕,他笑着对妻子说了很多话。 现在,爱的深度、期待和搏动的力量,融化在他紧紧握着妻子纤细的小手的慷慨手掌中。 “振作起来。 ”他一句话最后一句地说,仿佛躺在他面前的她还是一个患20多年前髋关节结核的虚弱女孩。

“情人节特辑”

手术成功,谢希德在曹天钦的爱抚下每天都康复。 但是,谁也没有料到的“空前”运动,正以排山倒海的势头从北京走向上海。 那一年历经千辛万苦报国志气的科学家夫妇就在这时成为了间谍嫌疑人。 “造反派”冲进曹家,做完手术才两个月的谢希德和丈夫一起被这个组织拖了三天

“情人节特辑”

扯地吵架,之后的几年,他们吃尽了苦头,家里没有安宁的日子。 最让夫妻二人痛恨的是,他们数十年珍藏的数千封两地书在这场浩劫中被烧毁。

运动升级,曹天钦和谢希德都进入了“牛棚”。 不是为了理想和选择,也不是为了响应祖国的号召,人为的灾祸迫使这对夫妇再次离开四个春秋。

1972年,一位国际友人访华来见曹天钦。 在周恩来总理亲自提问下,曹天钦走出牛棚,与相爱的苦难夫妇再次重逢。

是意志赶走了病魔还是爱创造了奇迹,谢希德在与癌细胞的斗争中获胜了。 后来,她的癌症又转移了,但她依然以坚强的意志,以和丈夫一起度过漫长的人生道路的信念成为了胜利者。

1980年,谢希德和曹天钦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不幸再次降临在这对充满困难的夫妇头上。 由于动乱时期受到的“飞机”、纸牌、砍头等非人待遇,曹天钦的身体受到严重伤害,1987年,他在以色列参加国际生物生理大会时跌倒,同行的伙伴被担架送往北京。

“情人节特辑”

希德在上海准备了丰盛的家宴等待丈夫凯旋,不料得到丈夫突然重病的消息,她急忙赶到北京时,曹天钦躺在天坛医院的病床上。

曹天钦成了植物人,谢希德的痛苦和悲伤无法用任何文案和语言表达,但身体多病的女教授没有被命运击垮。 每天,看到躺在病床上的丈夫,从他安静的眼神里,她感受到了不可替代的力量。

曹天钦在谢希德的精心护理下又活了几年。 如果他知道谢希德这几年对他倾注的爱和心血,那曹天钦应该不会遗憾死了。 曹天钦离开了,但对谢希德来说,他的音容、他的思维,永远和她在一起。 至今,无论是谈着年轻时的书信之恋,还是和曹天钦在一起的日子,老人的脸上仍然闪耀着动人的红光。

“情人节特辑”

8 .埃琳娜·朱莉和弗雷德里克·朱莉·居里

埃琳娜·朱莉(法语: irène joliot-curie,1897年9月12日-1956年3月17日)是法国物理学家,获得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埃琳娜是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和皮埃尔·居里的长女,多年来一直努力研究放射线,1956年死于白血病。

让·弗雷德里克·朱莉-居里(法语: jean frédéric joliot-curie,旧姓joliot,1900年3月19日-1958年8月14日)男,法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1925年,乔里奥成为居里夫人在放射性协会( institut curie )的助手。 ,与居里夫人的长女艾琳娜·居里坠入爱河,1926年结婚不久,这对夫妇将其姓改为朱莉·居里。 马里多次在从事放射性元素电化学分解期间获得理学士学位和理学博士学位。

“情人节特辑”

在担任巴黎理学部讲师期间,他和妻子合作研究原子结构,主要攻击原子线。 他们失去过两次诺奖

1932年,朱莉·居里夫妇合作,用放射性钚产生的α射线撞击铍、锂、硼等元素,发现了前所未有的渗透性强的射线,但由于无法准确识别,被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总结研究。

居里夫妇最初通过实验得到了正电子,但同样无法准确识别,因此这一荣誉最终归结于卡尔·戴维·安德森的头上,安德森因发现了正电子而获得了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是,由于稳定的人工放射性的发现,他获得了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35岁)。

1937年,他离开放射性学会,开始担任法国学院教授,参与链式反应和核反应条件的研究,成功地通过利用铀和重水控制裂变的核反应产生了能量。 里约是爱因斯坦在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中提到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称他为连锁反应的主导科学家之一。

“情人节特辑”

9 .葛底特·特雷莎·科里和卡尔·费迪南德·科里

格蒂·特蕾莎·科里( gerty theresa cori,出生于拉德尼茨,radnitz,1896年8月15日-1957年10月26日),美国生物化学家,1947年与丈夫卡尔·费迪南德·柯莉和艾尔。 科里出生在布拉格(当时是奥匈帝国,今天出生在捷克)。 2004年科里夫妇被授予国家化学史里程碑,纪念他们的重大发现。

“情人节特辑”

卡尔·费迪南德·科里(捷克语: carl ferdinand cori,1896年12月5日-1984年10月20日),美国生物化学家。 1947年,他与妻子吉蒂·德丽莎·卡里因发现了糖代谢中的酶反应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科里夫妇大部分时间都在合作进行研究事业。 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对临床前的研究感兴趣。 他们的第一篇合着论文是关于人血清补体的免疫学研究。 在美国,首先是动物体内糖的代谢和胰岛素。 肾上腺素的作用证明了肿瘤在体外糖酵解。 他们对糖类代谢的研究经历了整个动物、分离组织、组织提取物、分离酶和晶体的形式。

“情人节特辑”

1936年他们分离出葡萄糖1磷酸,即“胆碱酯”,跟踪磷酸化酶的活性,催化多糖的分解和合成,使体外通过酶催化合成糖原和淀粉成为可能。 其次,磷酸化酶和其他酶类也结晶了。 科里夫妇对激素的作用机制感兴趣,对脑垂体做了一点研究。 注意到垂体切除大鼠糖明显升高,血糖明显降低,并随着葡萄糖氧化的增加。 其次,通过激素对己糖激酶作用的研究,发现垂体提取物在体内体外可以抑制该酶。 胰岛素可以对抗这种抑制。

“情人节特辑”

10 .南希·莫兰和霍华德·奥查曼

Nancya.Moran (生于1954年12月21日,德克萨斯州达拉斯)是美国进化生物学家、耶鲁微生物多样化研究所的联合创始人。

howard ochman,生物遗传学家,在过去的30年里,他一直在研究分子进化和微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多样化,之后主要研究了细菌发病机制的发展。

莫兰实验室首要研究共生关系,特别是昆虫与其内共生菌的关系,在蚜虫与内共生菌的进化关系、内共生菌基因组的进化方面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ochman实验室首要研究的是从细菌基因组的进化和基因组学水平研究人体内细菌群。 两人都有很深的理论造诣,经常在science、trends等顶级杂志上发表重要的综述。 moran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也是美国科学院进化生物学部的主席。

“情人节特辑”

国际同行对他们夫妇评价很高:

thesearetwoleadersinthefield-twoofthetopfiveorteninthefieldintheworld”。

年前,moran和ochman的实验室在亚利桑那大学,但现在夫妇二人被耶鲁大学“挖掘”。 另外,还将共同指导耶鲁刚成立的微生物多样化研究所( microbial persity institute )。

正文参考整理:

[1] .募集格学术——院士夫妇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科学家的爱

[2] .还记得这就是爱——两院院士柯伟、李依的世纪之恋吗? 徐洪业

[3] .所有人的网——数学王国“诸神的赡养伙伴”的永恒爱情

[4] .《人物》——闵恩泽陆婉珍

[5] .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李林

[6] .《中华英才》——谢希德和曹天钦:患难情深1997年第10期

[7] .有名的“夫妇科学家”——黄晓磊

8 .维基百科--诺奖

[9] .维基百科--邹承鲁、陈赛娟等

[10] .陈竺---上海交通大学

[11] .濮阳信息港——李兰娟院士伉俣:无数风雨同舟才能相互渗透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情人节特辑”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9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