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88字,读完约10分钟
年对蒲慕明来说特别有意义,一个是他恢复了中国国籍,另一个是世界上第一只人类细胞克隆猿在神经所诞生。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曾经拥有中国科学院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长,但现在放弃了美国国籍,重新成为了拥有中国国籍的市民。 年对蒲慕明来说特别有意义,一个是他恢复了中国国籍,另一个是世界上第一只人类细胞克隆猿在神经所诞生。
蒲明出生在南京,在台湾长大,在美国学习,担任神经所首任所长已经近20年了。 69岁的他,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蒲明接受了解放日报上观情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蒲明近照 黄海华摄
印象最深的书是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
“拥有美国国籍的身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科学家为中国大脑发声有点不合适。 ”。 这几年,蒲慕明参与了中国大脑计划,他认为是时候恢复中国国籍了。 20世纪80年代他加入美国国籍的最重要理由是,当时经常去世界各国开会,拿着美国护照去多个国家不需要办理签证,很方便。 现在蒲慕明的事业重心已经转移到中国,出国签证也比以前方便了。
最重要的是,“我从心底里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在祖国工作是我一生中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从有了这个想法到恢复中国国籍,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 另一集是蒲慕明1948年10月出生在南京,还在襁褓中的他1949年和家人一起去了台湾,但当时没有时间报户口,所以在南京找不到出生说明书。 后来发现了父母和姐姐在南京的户口,所以他也有户口。
蒲明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情报记者,小时候,他的卧室里有一幅大幅的中国地图,上面有大陆和台湾,都显示着一千多个县名。 中学的时候,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地理一直是他最有趣、最好学的科目,他在中学的时候读的印象深刻的书是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
1981年,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生理系副教授蒲慕明上了由学校和北京医学院联合举办的细胞生理讲习班的课。 离开大陆32年后首次回国。 当时北京给他留下的印象是,一夜之间到处都是黑暗。 学员们不怎么提问,但是记笔记很认真。 从那时起,他就经常回国工作。
1982年夏天,蒲慕明来到南开大学,帮助南开大学生物物理实验室研制单离子通道电记录仪,他从美国带来的低噪声放大器和图纸很有用,完成了中国第一台自制单离子通道电记录仪。 1983年夏天,他去清华大学举办了全国性的生物物理讲习班。
蒲明(左一)在南开大学庆祝了中国第一台自制单通道电记录仪的成功。 中科院神经提供
1984年至1986年,蒲慕明被任命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任主任。 那个时候,他想全职回大陆工作,但是当时没有科研经费,不能进行研究。 蒲明带着事业没有竞争的遗憾,离开了北京。 从1988年到1991年,他又参与了香港科技大学的筹备工作。
1984年9月,蒲慕明(左三)就任清华大学生物科学技术系首任系主任。 中科院神经提供
“临危命”建议建设神经所,建设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平台
“几乎凭一己之力在上海建立了世界一流的神经科学研究所。 ”。 国际格罗佛神经科学奖在评论了他的科学贡献后这样补充道。 对此,蒲慕明并不这么认为,但同事们认为“是对的”。
蒲明于1999年设立中科院神经所,担任首任所长,被誉为“临危受命”。 当时脑研究所只剩下三个研究小组,科学研究陷入困境。 在蒲慕明的指导下,短短4年间,神经所的13个研究小组就突破了中国生命科学行业在国际一流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记录。 从2003年开始,全国科研院所首次引进国际化的科研判断体系,探索了人才流动和退出机制。 2009年,成立脑病研究中心,建设非人灵长类平台。 年,神经所参加全国国家要点实验室判断,获得生物科学类第一。 年,建立了世界上首个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 去年11月27日,世界上第一只人类网站克隆猴诞生。
蒲明办公室的冰箱上贴着刊登世界第一篇人类网站克隆论文的“细胞”的封面。
“科学家不可以成为跟着导游跑的游客。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在一定范围内探索,就需要勇气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抱着这样的信念,蒲慕明有很多令人惊讶的事情。 2009年,蒲慕明力主在神经所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平台时,引发了所内各种质疑之声,但蒲慕明因开发脑病药物通用的小鼠模型与人类差距较大,多次施压而来。 为了使猴子成为真正有用的动物模型,年,蒲慕明又做了一个很大的决定:用体细胞克隆猴子。 他对年轻的克隆猴队说,美国科学家还有一半就成功了。 我们做另一半就行了。 现在,他向解放日报上观情报记者坦言,当时虽然没有心底,但为了鼓励团队,他并没有说“下半场也是最难的”,而是本来的目标是年前成功,但提前实现目标确实“很意外”。 蒲慕明表示,神经所目前正在使用克隆猴建立睡眠障碍的疾病模型,预计将顺利在年底完成。
蒲明认为,神经所目前处于世界非人灵长类研究的前沿,但其整体实力还比不上国际顶尖的研究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科学研究需要外在的宽松环境,但内在需要紧迫感。”
蒲明200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年获得了在世界神经科学界享有很高声誉的格列佛奖,表彰了他在脑神经可塑性分子和细胞机制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年有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人,也获得过格列佛奖。 解放日报上观情报记者笑着问,是否也有获得诺奖的希望,蒲慕明马上回答说:“有很多比我优秀的科学家。”
“random walk in neurobiology (神经生物学中的自由散步)”是蒲慕明在格鲁伯奖上的演讲主题,也是他科研经历的真实写照。 因为蒲明是研究神经可塑性的,在很多人看来,他自己很有可塑性,埋头于有趣的课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计划,他经常受社会的诉求驱动。 因为他总是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早在1974年,他就首先测量分子在细胞膜上的扩散运动速度,他建立的“光漂白”技术至今仍是测量细胞内蛋白质运动速度的标准方法。
以前流传的教科书上认为,神经细胞的轴突诱导是由诱导分子自身的特征决定的,但蒲慕明提出了新概念,认为神经轴突对诱导分子的反应是由神经元内部的第二信使水平决定的。 以前认为神经营养因子的首要功能是维持神经细胞的生存,但蒲慕明的工作指出神经营养因子对突触的传递功能有迅速的强化作用,开辟了“神经营养因子和突触可塑性”的新研究行业。 蒲明的工作还极大地促进了大脑可塑性神经细胞水平上的认识,即大脑神经细胞如何形成新的连接,如何基于电活动的时间序列已经改变了连接强度。
“网上流传着我写给实验室年轻人的信,但其实有很多不是我写的。 例如不能午休等。 ’蒲明笑着说,年轻人每周至少要工作6天共计50个小时。 如果不这样做,科学研究就做不好。 科学研究需要外在的宽松环境,但内在需要紧迫感。
蒲明手上已经长了老年斑,却被同事们“逆向生长”。 对此,蒲慕明幽默地说:“我的心理年龄和学生差不多,每天上班的时候都觉得像去了学校。” 在上海,即使是星期六,他去办公室,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对他来说也不过是“标配”。 我觉得有时很累,他在办公室打太极拳。
蒲明的办公室里放着两台电脑。 黄海华摄
最欣赏“先天下之忧与后天下之乐”的情怀
“请不要购买最近不用的东西。 我非常认真地反对将年底之前未用完的经费全部用完的观念。 如果不能用完这些钱,我们就需要归还中科院和其他来源以证明我们不需要它。 这才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的正确态度。” 这是蒲慕明曾经群发给神经所课题组长的邮件。
是他自己这样做的。 神经所成立已经19年了。 至今没有公共汽车。 他没有专车也没有司机。 在搬进新大楼之前,他办公室的墙面被湿气剥落,他从没要求过进行所里的装修。 “说话直率,不能忍受很多事是我的缺点,但也许是优点。 无论如何,我不打算改变。 ”。 蒲明一字一句地告诉了解放日报上观情报记者。
与蒲慕明长久相处,很多人会感染他的赤子之心。 和他交往多年的同事说,天下兴亡是匹夫负责,融入蒲先生的血液中。 “我敬仰的知识分子充满了‘因先天的担心而担心天下的快乐’的心情。 即使在狭小的斗室里,也不忘打开窗户远望”他向解放日报上观情报记者讲述了他敬仰的大师竺可桢。 竺可桢年轻时在美国学习,是气象学的前沿科学家,回国后花了10年在全国各地建立了简易的气象站,虽然没有进行前沿研究,但为中国农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之后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专心于教育,但也没有继续自己的研究。 “他不是在自己科学研究的有趣推进下工作的科学家,而是被国家社会控诉后工作受到尊敬。”
从2005年开始,蒲慕明每年都带着研究生开展科普支持,一直坚持到现在。 有人告诉他,做再多也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 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做科普? “一方面想种下科学的种子,另一方面想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诉求。 这样才能对社会有感情”其实在蒲慕明上大学期间,他暑假翻译了十万字的《汤普金梦游记:近代物理探奇》。 至今仍是台湾最畅销的科普书籍之一。 这对20岁的年轻人来说真的很难,他也由此学会了如何自主达成所需的进度,每天要坐在桌子前十多个小时。
蒲明年轻时翻译的科普书。 黄海华摄
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女儿也热心公益。 “她们比我有名。 》蒲明的长女蒲艾真是著名的美国社会活动家,因关注劳动权益保障,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最具影响力的百人人物。 女儿蒲婷在今年奥斯卡最佳短篇纪录片《天堂堵车》的电影中,备受抑郁症艺术家的关注。 作为父亲,他一直是孩子们最坚强的后盾。 长女长期做志愿者,没有经济来源的时候,蒲慕明支付生活费。 “我们必须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坚强的意志。”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中科院第一位外籍所长蒲慕明恢复中国国籍”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9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