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16字,读完约12分钟
提示
一个多月前,也就是10月9日,广州地区男性同性恋群体爆发的新闻成为话题: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研究所开始了对该地区男性同性恋者进行比较的研究,不仅是面对面采访,研究者还对男性同性恋者进行了 该部门还通过媒体寻求同性恋的自愿回答者。
但这聚集了好声音,受到很多同性恋者的谴责。 反对者把同性恋列为名单预防艾滋病的研究是对同性恋者的歧视。 到目前为止,大约有不到300名同性恋者报名了。
12月1日是第17个世界艾滋病日。 今年的主题是“关注女性,对抗艾滋病毒”。 在广州,男性同性恋是备受瞩目的热点。
第17届世界艾滋病日前夕,本报记者访问了广州地区男性同性恋者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的几组,听取了他们的声音。
有歧视吗? 调查项目负责人回答同性恋的疑问
省疾病管理中心在网站上发表男性同性恋者招募的消息后,一些男性同性恋者反应激烈,认为是歧视行为,呼吁抵制这次调查。 这次同性恋艾滋病科学研究调查的几组负责人接受本报采访时,希望与此相对应,他们先试试,不要听到这样的调查后否定。
我不想只做研究样品
记者在面向同性恋的“广同网”上看到了同性恋与疾病控制中心的调查进行比较后发表的复印件。 文案认为,中国同性恋的问题不仅是法律问题,即使参加这样的调查也不能让主流社会消除对同性恋者的误解和偏见。
另一份复印件比较了哪个小组向媒体发表的演讲。 根据复印件,几组去年开展的小规模男性同性恋者免费检查结果显示,广州男性同性恋者艾滋病感染率远低于国内专家说的10%,但几组认为他自己的调查结果不正确。 “广州男性同性恋者艾滋病感染率低本来就是件好事。 但是,也有恐慌的人。 我嘴上说这个样品不具有代表性。 感染率高是他们开心吗? ”。 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同性恋者建议不要参加这次调查。
事实上,本报在11月10日刊登相关报道后,一位名为“水木清”的同性恋者当天给本报发了信,确认不参加这项研究。 因为我怀疑这项研究是否真的基于认可。 据信说,研究者很难衷心承认同性恋。 “我们只是想成为被认可和尊重的对象,只做研究的样本,不想让真正不爱我们的人积累他的研究成果”。
首先,不要盲目否定
比较同性恋的这些言论,几组解释说:“虽然有些地区的感染率达到了10%,但根据去年进行的小规模调查,阳性率不是很高,所以样本可能太少,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几组强调感染率不是很高,几组说“我们想杜绝”。 “但是,国内那么多报道(艾滋病感染率)很高,我们也要特别观察,看是否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 他认为应该采取措施保护没有感染的人。 特别是,你必须让他们知道,只要采取简单的措施就能保护自己。
关于“这次调查是歧视”的看法,几组在这次调查之前调查了妓女和吸毒者等,但男同性恋者没有调查过,说这个集团的性行为确实很危险,进行了这次调查。 因此,他想看看有这种观点的人与疾病控制中心的员工接触到底怎么样。 “不要一听到这样的调查就否定对方。 这等于把自己关起来。 ”。 何群说。
专家袖手旁观
张劲松:必须公布法规规范的行为
广州市法律界人士法学教授张劲松表示,关于同性恋,社会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恋”。 “恋”应该是两个人(无论同性还是异性)之间的一方仰慕对方而产生的献身的感情。 如果只是性接触,为了满足单方面的性宣泄,或者是通过暴力、恐吓的性关系,就不能说是“恋”。 社会应该区分同性恋和同性恋。
张劲松表示,根据掌握的资料,在同性恋群体相对较多的男性凝聚地,同性关系多表现为“强凌弱”,很多人被迫与同性发生性关系,是性骚扰和性侵犯,“恋爱造成的占有和献身”的“献身” 他认为在特定环境中用武力威胁同性的性行为属于“性骚扰”的范畴,严重者应该用法律惩戒。 现在,强制性同性“恋”和集体同性“恋”在我国依然是依法打击的对象,而且同性恋者作为艾滋病“高危人群”,对社会稳定也有一定的危害。
张劲松说,如果社会仅靠推进和说服难以禁止,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像规范其他行为一样,公布专业的“性关系”法规规范相关行为。 他不赞成同性恋合法化,他说:“在我国现在的情况下,谈论公开(关于同性恋)宽容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凌弱和纵容的效果。”
吴敏伦:让同性恋过得好吧
香港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教授、美国临床性学院士吴敏伦认为,“高危人群”的提法不科学,任何人群都是“高危”。 某种性行为只能说是“高危”,某种人不能说是“高危”。 虽说是同性恋,但一定不是“高危”,“高危群体”的说法是给他们贴标签,是歧视。
吴教授说,同性恋除了性取向以外的所有行为都和普通恋人一样。 他们既然不危害社会,不入侵别人,就要让他们变得更好,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
徐天民:提倡同性恋单一性伴侣制
中国性学会理事长、北大医学部教授徐天民说,政府和学术界开始关注同性恋只是因为艾滋病疫情控制的需要。 徐教授说,中国同性恋近年来处于半公开状态,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中国政府和民间现在对同性恋普遍持宽容态度,既不限制也不干涉也不鼓励。 但是,同性恋也没有得到法律的同意和保障。
他说,现在中国成年同性恋占2%-5%,达到3000万-4000万的巨大人们对这样的客观存在,我们不能忽视。 不管合法与否,除非他们危害社会,伤害别人,否则我们至少应该认为他们是无害的。
徐教授认为应该提倡同性恋单一性伙伴制,对合法的收养给予一定的特别政策。 为了实现同性恋的生育权,在欧洲一些国家同性恋实现了合法的结婚、收养,但我国政府现在没有制定将同性恋合法化的法律,短期内也无法实现。
艾滋病毒的知识知晓率低于80%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研究所去年对100多名男性同性恋者进行了小规模的调查。 结果表明,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不足80%,最近肛门交叉或阴道交叉时避孕套的采用率仅为16.7%和41.7%。
这项调查调查显示,男性同性行为者( msms )在100人以上,艾滋病知识的总认知率不足80%。 hiv抗体、hbsag、梅毒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7%、12%、11%; 人中艾滋病、性病感染相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很高。 近20%的人在半年内有同性、异性伴,最近肛门交叉或阴道交叉时的避孕套采用率仅为16.7%和41.7%。
对话在艾滋病的悬崖边跳舞
据同性恋研究者统计,广州的同性恋者不少。 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异性恋有什么区别?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怎么交友? 在他们的意识中,艾滋病离自己有多远? 如何预防艾滋病? 他们中的很多人为什么抵制权威机构对自己的科学调查?
11月下旬以来,记者陆续发现3名同性恋者进行访问。 由于当事人要求对他们的个人情况保密,记者分别称之为早上( 29岁,未婚,某医院内科医生)、张强( 27岁,未婚,某中学美术教师)、公路路路( 35岁,离婚,某文化传播企业企划负责人)。
身份不自然,90%都“不想上浮”
记者: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和异性恋有什么区别? 你故意隐瞒同性恋的身份吗?
早上:高二的时候,我被班里的学习委员小强特别打动,两个人亲密交往后,知道了自己是同性恋。 虽然很震惊,但我接受了现实。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我会尽最大努力给家人和同事保守这个“秘密”,为此有时会和一点女孩交往加以掩饰。
张强:其实同性恋的外表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我们和大家一样正常地工作。 有些人还很优秀,不能说你的朋友中有同性恋,他们只是没告诉你。 但是,除了普通的社会交流以外,我们还想和与自己的性取向相同的人友好相处一点。
路:我们90%的人应该说不想“上浮”。 公开一点身份的朋友告诉我,选择公开之前一定有异常的痛苦。 弄不好的话,很快大家就会背叛。
你可以认识朋友的公共厕所、酒吧和网络
记者:你是怎么认识同性恋朋友的?
张强:所有生存空之间的人都有办法寻找自己的出口,同性恋也有办法找到自己的朋友。 广州公园和酒吧等公共场所是同性恋聚集地。 最原始的交友方法之一是去公共厕所,你站在马桶旁边有点长,眼神模糊地左右张望,很快就会有新朋友来找你。 通过你的眼睛,同性恋很快就能认出你。
早上:你一上网,关于同性恋的链接就非常多。 在网上,我们有多个自己的社区,也就是“家”。 我们可以在上面发送新闻消息,同时观察别人在上面的活动,往来,认识多个新朋友。
路:其实我业余的生活还相当丰富,几乎每周,我们都和一班羽毛球爱好者去天河打球,结束后聚餐聊天。 这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 因为同性恋来了。 大家还不定期地唱歌喝酒,基本上是aa制。
艾滋病毒接近危险的是我们身边
记者:关于比较敏感的问题,专家认为同性恋感染艾滋病的概率比普通人高。 你觉得自己安全吗?
张强:这个问题确实很可怕,但我迟早要面对。 有些人每两三天做一次不重复的行为,没有确定对方。 很多人都在匆忙约会。 在这里做爱的人大多不使用避孕套是很危险的,肯定很有可能感染艾滋病。 在现在的情况下,没有证据表明中国同性恋者大规模发病艾滋病。 因此,许多同性恋者经常滥交。 因为他们认为感染的机会很少。
路:我们之间,保守估计有60%以上的人有“一夜情”的经验。 而且,一对“恋人”的稳定关系不会持续太久。 因为交往过多的话,关系被家人和其他朋友发现的可能性会变高,现实生活的平衡会被打破。 所以,同性恋在一定期间内会有多个伴侣。
早上:据我了解,除了同性恋个人交往外,广州还有些娱乐场所,组织了为同性恋服务的年轻人。 哪个年轻人不一定是同性恋,但往往为多个个人提供性服务。 这个潜在的危险也很大。 而且糟糕的是,即使是接受服务的同性恋也不想戴避孕套。
更可怕的是,迫于现实压力,有点同性恋(他们的一部分还是双性恋)和正常的女性结婚。 这种情况是最危险的。
长期计划社会的认可和个人的防治
记者:我想你们都是热爱生活的人。 既然你对同性恋容易感染艾滋病有很多担忧,你觉得你们应该自己做什么样的应对?
早上:从生病的角度来看,让同性恋自己观察个人卫生,在和同性交往中使用避孕套,不吸毒是第一。 同性恋和毒品混合会增加感染的概率。
张强:有些同性恋者素质很高。 这些人也应该关注自己群体的安危,组织他们成为志愿者,让他们成为同志和艾滋病协会的桥梁,而且有些无差别的同志也可以参加这样的组织,关心同志的健康。 另外,媒体可以从同情心的角度诱惑他们。
路:香港各种艾滋病协会多在桑拿等服务机构内进行艾滋病的免费检查,这方面国内部分省市正在尝试。 前四川省在同志酒吧分发避孕套,广东省中心也与同志网站合作进行艾滋病检查。 但是,客观上这些不是长久的计划,只有社会承认他们,接受他们,提倡同性恋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伴侣,才能改变这一切。 另外,我认为很多专家提出同性之间的结合,尽量巩固同性恋关系也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法,但这样的想法显然是领先的,越来越难被大多数人接受。
我害怕调查因自我封闭引起的恶性循环
记者:关于最近省疾病管理中心对同性恋者的调查,听说很多同性恋者有抵触感,不想协助调查吗?
张强:第一,受社会观念的影响很多同性恋者抬不起头来。 事实上,社会歧视、自我卑下往往客观地阻断了同性恋的生活和社会大众的生活。 其实大家的敏感难以接近,使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陷入了不自然的境地。 我周围的很多朋友都不想接受省疾病控制中心的调查。 我担心事件没有保密,可能会受伤。
早上:我想了好几天,决定接受你的采访。 其实同性恋往往是矛盾的,我们很多人想被社会接受,但没有勇气。 1998年选择和大学女学生结婚后,为了逃避性生活,当然要生孩子。 长期以来,对方很痛苦,对性生活也很冷淡,最后受不了,2000年和我离婚了。 那样的话,我也不会以结婚受到伤害的名义结婚了,但回顾过去,我觉得自己真的对不起她,不敢承认真相。
路:省疾病管理中心的调查也太“高端”了,只有接触媒体的人才有机会看到他们的公告。 有些下层的人就像民工一样,必须调查他们。 而且,他们中很难预防艾滋病。 我希望有关机构的调查涉及更广泛的人们。
采录:本报记者曾文琼刘荣实习生梁朗然
摄影:本报记者方谦华
相关专题: 2004世界艾滋病日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时讯】广州疾控中心对男同性恋者进行研究受非议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7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