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62字,读完约9分钟

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跳跃。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特征,保持战略实力,增强发展信心,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

在波动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的同时,也逐步走上了一条质量更高、效率更高、结构更好、优势持续释放的新发展道路。

审时度势:用新思想拓展新境界,引领新行动

在最近闭幕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中国经济仍然是一个触动与会者神经的热门话题。尽管中国经济增速在2015年进一步放缓至6.9%,但全球金融界的“大腕”仍对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在论坛上表示,他相信中国政府能够控制经济转型,从依赖投资和制造业转向更加关注服务业和消费。

"中国的成就仍然引人注目。"波士顿咨询集团全球主席博奇纳(Hans-Paul Bochner)表示,目前谈转型的经济体并不少,但中国的改革和转型比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更有把握。

对中国的发展潜力和中国政府控制经济的能力保持乐观,是人们投下“信任票”的关键。

所有好的原则都应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以保持相关性。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历史和现实,深刻洞察了经济发展的全局

放眼世界,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新一轮科技革命即将来临。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有利条件和风险交织在一起。

纵观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工业品价格下跌、钢铁等行业利润下降等问题突出,根源在于供给结构不匹配。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正经历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正在深入推进,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经济发展潜力大、弹性大、回旋余地大,结构改革正在深化,中国经济前景十分光明。

奋力迈向中高端(治国理政新实践)

只有把握大趋势,我们才能增强信心,保持专注。

即使增长率“下降”,我们仍然坚定地追求“无水分”和可持续发展。“我们认识到,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长期发展,我们必须坚决推进结构改革,而不是放慢增长速度。”习近平在2013年20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八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击中了地板。

只有通过判断形势,我们才能制定战略并有计划。

从新常态到供给方改革,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中央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道路的解读一步步推进,深刻揭示了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引领中国摆脱了“转移焦虑”的思维定势,开启了监管理念和实践的新境界。

2015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效率与质量、创新驱动、公平与正义、绿色与低碳、对外开放,有力地传递了中国对外发展的信心。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积极选择,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受形势驱动:创新和监管释放潜力,赢得转型的“硬仗”

世界互联网大会已永久落户乌镇,这个曾经以发展旅游经济为主的水乡,正以“双创新”的热情转型为互联网企业的摇篮。

在浙江省,一批像乌镇这样以信息、环保、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为重点的“特色镇”正在崛起,成为地方创新发展的载体。

这是新时期中国经济转型伟大未来的缩影。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党中央审时度势,没有进行强有力的“洪水灌溉”刺激。相反,它不断创新监管方法和工具,坚持市场导向,兼顾总量和结构性监管,在供需两端共同努力,弥补不足,强化实体,促进经济升级和效率提升。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一系列既有利于当前又有利于长远的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从重大工程一揽子计划到投融资体制改革,从降低利率到减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从创新和创业。为简化管理和权力下放,从推广“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到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并购和提高产能过剩的解决方案...

奋力迈向中高端(治国理政新实践)

这些政策和措施考虑到长期发展目标,同时确保增长率“在不丧失势头的情况下发生变化”。例如,投资主要投资于公共服务、资源与环境、生态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增强了发展潜力,而消费热情的刺激不仅有效扩大了内需,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溢出效应。

世界银行最近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适度回升。未来的加速增长将取决于高收入国家的复苏、大宗商品价格的稳定以及中国向消费和服务主导型增长模式的逐步转变。

在各种政策中,创新驱动是中国经济走向“双中高”的关键。“创新必须放在国家整体发展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定调”了创新的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创新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抓创新就要抓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2014年,中国的研发支出增至13015.6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科技基金投资国;完善法律法规,提高科研人员在创新成果转化中的处置权和收益权;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日益完善...通过加大投入、改革力度和立法保障,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及时将发展动力转向创新引擎。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表示,改革是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无论是稳定增长、调整结构,还是实现创新驱动,都需要释放改革的能量,为经济转型升级和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改革创新纳入调控之中,针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迈出了简政放权的“第一步”,深化了财政、税收、金融、国有企业和价格等领域的改革,完善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体制,激发了新的动力,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引擎。

奋力迈向中高端(治国理政新实践)

顺应潮流: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新飞跃

最近发布的2015年中国经济“成绩单”显示,在经济增速保持稳定的同时,一系列我们长期追求的结构性变化正在发生: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去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5%,比上年增长2.4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增长速度转变的时候,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成为稳定就业的重要因素。

——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网上购物等新形式表现良好。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进,消费将在基本增长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为空优化升级中国经济结构提供回旋余地和空间。

——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突出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在出口总体下降的情况下,机电产品对市场出口增长。

——区域经济协调继续加强。2015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6%和7.8%,增速均高于东部地区。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办公室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从去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总体稳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新的增长势头正在逐步形成。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穿过。过去长期积累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专家认为,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经济工作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大关,经济运行惯性大,地区差异突出,因此有必要为下一次结构调整准备更多的困难。

习近平总书记1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中指出,推进体制改革,特别是供应方体制改革,是“十三五”规划的发展战略重点。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推进供给结构改革,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化、降成本、短板化,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全面跨越。

奋力迈向中高端(治国理政新实践)

"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化可能会给当前的增长带来一些压力."然而,庄健表示,通过创新和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将有助于中国经济在中长期朝着提高质量和效率的方向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说,发展转型的实质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最重要的任务是把经济推向中高端水平。这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工程,至少包括四个特征,如形成以高生产率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更加均衡的经济结构关系、高端的产业技术水平、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攀升到价值链的高端位置。

“中高端水平的经济不容易形成。”李伟说,这要求我们充分运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政策,坚持不懈地落实既定部署。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奋力迈向中高端(治国理政新实践)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2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