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9字,读完约4分钟
品牌效应和快速下跌引发“对冲困难”。经纪人希望借此机会推动场外收入掉期交易
我们的记者李伟从北京报道
随着保险标语牌和a股市场关闭等热点事件的发生,机构投资者对冲市场风险的需求也在上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几位经纪从业人员。根据反馈信息,当市场上的交易受到禁止销售或市场其余部分等事件的限制时,场外经纪股权互换可能成为投资者对冲头寸的一个渠道。
二级市场“难以对冲”
最近,二级市场对风险对冲的需求正在悄然增加。许多受访者认为,a股在熔断后的流动性风险以及保险资金频繁贴牌带来的风险集中度上升是风险对冲需求放大的原因。
1月4日下午,沪深300指数两次跌破-5%和-7%的熔断线,引发其余股指收盘,成为检验市场流动性风险的新因素,两次熔断之间只有8分钟。
“导火线的磁吸效应是当天第二根导火线迅速出现的主要原因,这也使得a股市场提前收盘。”北京一家大型券商的高级策略师指出,“因为第一天的实际测量发生了,很多机构都没有预料到。”
“当价格下跌时,交易时间缩短,出售流动资产的时间窗口也相应缩短。”前述分析师指出,“由于第二天的价格不确定,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增加。”
此外,“在导火线后面有一个收盘价决策机制,使得一些股票在收盘前最后一分钟根据加权平均价格调整价格。”厦门一家私募股权基金的合伙人林鹏(化名)指出,“价格变动会影响策略、融资盘的预警位置等。”有时有必要及时止损,但被吹散的市场是关闭的,尽管交易第二天就恢复了。但当时价格已经发生了变化。”
此外,对风险对冲需求的增加也反映在去年年底二级市场保险基金的大规模标语牌上。
去年第四季度,安邦保险、阳光人寿保险、国华人寿保险、前海人寿保险等8家保险公司强势上市,万科a(000002.sz)、金风科技(002202.sz)、同仁堂(600085.sh)等不少于20家上市公司相继被保险资金占用。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中国保监会在资产负债管理风险防范工作会议上,以标语牌形式对上市公司保险资金过度集中和流动性风险现象提出了警告。
由于部分保险基金已成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它们受到6个月内无法逆转的短期交易的限制,其风险对冲需求也在上升。
收入掉期业务机会增加
上述类似事件带来了市场风险对冲需求的增加,或为经纪收入掉期业务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
“这种风险对冲需求实际上可以通过收入掉期等场外工具来满足。”华东某券商衍生品部门主管吴敏(化名)分析称:“在掉期交易中,券商和其他有掉期需求的客户可能成为潜在交易对手。安排后,即使有锁定期或限制,仍可实现风险对冲。”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收入掉期业务更多地应用于二级市场杠杆交易的“类似融资业务”,但去年底,监管部门停止了此类业务的实施窗口。
北京一家大型券商的场外证券营业部的一位人士坦言,“目前市场上的许多限制可能会导致掉期需求,我们也在探索这方面的潜在客户。”
这位人士认为,当投资者不能通过出售二级市场持有的证券来降低风险水平时,他们可以通过收益互换工具来满足相应的套期保值需求。上述场外证券业务人士表示:“投资者可以通过掉期安排,在一定期限内将持有a股股票的固定期限的损益交换给券商或其他交易对手。”
“由于许多保险基金现在增持的数量超过了公告线,并得到了中国保监会的提醒,理论上,它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冲和降低风险。”该消息人士表示:“当熔断机制触发其他机制时,一些投资者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特定时间点对冲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
但是,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从事收益掉期业务的券商来说,他们也有一定的风险对冲需求,因此他们能否提供掉期交易取决于券商自身的风险管理条件;此外,由于该业务仍处于试点阶段,其风险互换功能的实现仍面临政策不确定性。
(编辑:李新疆,邮箱:715131145@qq)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举牌、速跌诱发“对冲难” 券商欲借机推场外收益互换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2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