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99字,读完约6分钟
26个省实现了政府机构养老保险一体化,地方财政面临短期压力
特约记者实习记者石北京报道
2015年,山东省率先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合并方案,全国26个省相继出台了计划。
地方文件的颁布意味着政策的实施。自2015年12月以来,陕西、吉林、青海、辽宁、重庆、河南、山西等地召开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电视电话会议,标志着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一体化逐步进入启动和实施阶段。
此外,在尚未公布计划的五个省中,广东、西藏等地最近原则上审查并批准了地方养老保险改革计划。
"目前,各地纷纷出台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伟刚近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暨《2015年中国养老保险发展报告》发布会上表示,预计这项政策将于2016年上半年在各地全面实施。
职业年金的规模将赶上企业年金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报道,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市出台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一体化方案。
这26个省(市、自治区)是:山东、河南、安徽、河北、云南、青海、甘肃、湖南、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广西、江苏、浙江、福建、四川、重庆、天津、北京、内蒙古、陕西、山西、上海、江西和宁夏。
根据已公布的26个政府机关和机构的合并计划,它们与国家版文件基本一致。
在养老保险缴费方面,地方法规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比例分别为工资基数的20%和8%。差额反映在支付基数的规定中。例如,福建、浙江等地要求单位缴费基数为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之和,个人缴费基数按本人缴费工资计算。上海的计划规定,单位缴费基数为单位工资总额,个人缴费基数根据上年月平均收入确定。
地方计划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建立职业年金制度,规定单位和个人分别按缴费基数的8%和4%缴纳职业年金,这与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基本一致。
关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影响,金伟刚表示,此次改革实施后,除了将近4000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纳入养老保险之外,还将对1500多万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行调整,这也将纳入城镇退休人员统一养老金调整范围。
金伟刚预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后,职业年金制度将普遍建立,未来将超过企业年金规模。企业年金虽然是我国养老保险的第二大支柱,但目前发展滞后。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中国1500多万家企业中,只有7万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覆盖员工2292万人,积累资金7688亿元。与基本养老保险的第一支柱相比,企业年金覆盖的职工人数不到7%,也就是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中有93%以上没有企业年金。
金伟刚认为,随着未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逐步实施,职业年金将会突然兴起,这对于年金市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和难得的机遇,可以扭转整个年金市场的发展趋势。
据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与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胡介绍,根据3800万职工平均每年5万元的缴费记录,每年可累计职业年金7600亿元,几年后将超过企业年金。
职业年金的筹资水平将高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规定了单位8%和个人4%的比例。虽然企业年金的理论贡献可以达到8.33%,但一般企业最多只能达到5%。职业年金具有强制性要求,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将形成快速发展的趋势,并将刺激和推动未来企业年金的发展。
然而,它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金伟刚表示,如果两种制度安排在同一个支柱上进行,就会出现新的代际差异。因此,他建议,首先要适当降低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率,然后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促进更多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
地方财政承受更大压力
为确保改革顺利过渡,政府机关和机构的资本调整已于2015年7月底完成。
一般来说,扣除社会保障缴款后,政府机构和机关工作人员的总体待遇没有下降,但水平因地而异。以辽宁为例,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整后的工资预计平均增长300元,这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前出台的人均实际增资300元是一致的。在某些地方,它更低。例如,北京人均支付100元。
值得注意的是,工资调整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整合,以及28%的单位缴费(包括职业年金),给已经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带来了更大压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短期内已经出现了财务压力,因为先加薪后付款。根据财政部财政司的研究,以山西省为例,全省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调整和退休费用将增加66.8亿元,县级地方补助增加50.6亿元,乡镇职工工作补助增加10.2亿元。以上项目总金额为127.6亿元,缺口估计为115亿元,占90%。另一个支出压力来自支付支出。根据20%的单位和8%的个人的比例,上述调查显示,山西省祁县每月需要增资2500多万元。
“在目前的养老保险改革时期,当然会增加支出,这是从现收现付制到积累制改革的必然过渡成本。”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卢明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原因是在改革之前,中国有近4000万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员工没有支付养老金,而只是以现金支付。改革后,该制度成为现收现付加积累制度。作为公共部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资主要来自财政。因此,随着工资总额的28%的支付和财政承担资金的调整,财政支出在短期内必然会增加。
从长期来看,增加支付收入以弥补财政支出需要多长时间?卢明涛表示,这与转型成本有关,关键在于如何实施并购。因为如果实行名义账户制,实际上,唯一的变化就是工资的名称,而且不会造成很大的财务压力。
根据卢明涛的计算结果,如果是一次性个人账户进行改革生成,总成本将为9.1万亿元,占当年(2010年)财政收入的109.27%。如果支出责任仅在改革一代的养老金到期时承担,则每年的支付成本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高不超过财政收入的6%,并以4%的折现率折现至2010年财政收入的166.37%。
然而,就企业养老保险改革而言,转轨成本是一个存量问题。卢明涛认为,即使实行名义账户制度,如果没有其他方式补充存量,改革也需要很多年。
“所以现在,如果不利用股票解决交通问题,预计要花很长时间,不是几年,甚至是十几二十年才能完成改革。”卢明涛表示,养老保险一体化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制度框架,这需要一系列配套改革,如金融体制改革、分税制改革和国有资产社会保障配置等。
(编辑:李波,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18792852721@163,李波@ 21京基)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26省份实现机关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并轨 地方财政短期承压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2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