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397字,读完约11分钟
近年来在固沙过程中发现,“梭梭+肉苁蓉”固沙模式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沙尘暴回来了!
2016年春天,久违的沙尘暴“超越”了雾霾,再次成为困扰北方各地的空空气污染“首要问题”:
2月18日,内蒙古阿拉善盟吉兰台地区出现了今年第一次沙尘天气;3月3日,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出现了今年最强的沙尘天气,包括锡林郭勒盟在内的三个盟市都出现了沙尘暴;4月15日,甘肃河西走廊最西部的酒泉市敦煌和瓜州出现了沙尘天气,瓜州出现了罕见的“卷沙吞城”景观;4月16日,甘肃民勤发生了第一次沙尘暴。
五月,沙尘暴还在持续。“五一”期间,西北地区出现沙尘天气,影响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六省;5月11日至5月12日,南疆盆地、内蒙古中西部、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河西、宁夏和陕西西北部再次出现扬沙或沙尘天气。
沙尘暴的成因很多,但大规模的地表沙漠化和沙漠化是重要因素。去年年底,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中国荒漠化与荒漠化通报》指出,“土地荒漠化和荒漠化是目前中国最严重的生态问题”。
5月14日至17日,《中国商报》记者跟随阿拉善种子基金会“1亿梭梭”项目组,来到被称为“中国最大的沙尘源之一”的阿拉善,探讨荒漠化防治策略。
空当当尘源区牧民羊圈
“在20世纪80年代,这里有很多草。那时,我家养了1000多只羊。”5月16日,左奇阿拉善苏哈图嘎查的牧民沈永保(注:嘎查是蒙古行政村的意思)开着一辆皮卡车,带着记者们在他的牧场周围转悠。
这时,在牧场上很难找到一片绿草。由于干旱和缺乏植被,草原上的沙土很软。汽车驶过,尘土飞扬。
一位牧民向记者描述了在阿拉善经常看到的场景:黄沙已经翻滚了很长时间,白天,房子照在灯台上,行人出门看不到路,一半的草原被沙子掩埋。
当胡荆凯的家在苏海图被搜查时,《中国商业新闻》的记者看到羊圈空空在房子后面荡来荡去。“我们家已经不养羊了。过去几年禁止在这里放牧,通过购买饲料来养羊不划算。”胡凯出乎意料地说道。
由于过度放牧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苏海图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一次又一次的沙尘暴取代了草原退化。胡凯实际上说:“在一个好的草原上,一只羊可以在几亩土地上饲养,而在一个荒漠化的草原地区,需要100亩土地来喂养一只羊。”
由于草原荒漠化严重,近年来,牧区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摇羊沙”。有些人专门帮助牧民清理棚舍和院子里的沙子,帮助羊抖落几磅甚至十磅重的沙子,以防止沙子吸收热量后烫伤羊皮。
站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赵和他的记者脚下都是细细的黄沙。不远处,几只瘦瘦的骆驼正在寻找食物。“记得那一年,在草地上开一块地建立蒙古包,把割下的草可以装进汽车。那时,骆驼蹲在地上,移动它的脖子。它周围的草足够吃一天。”记者注意到,当赵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睛闪着光。
中国科学院荒漠与荒漠化重点实验室去年12月撰写的《阿拉善种子生态协会荒漠化防治战略与项目评估报告》指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阿拉善地区土地严重退化,不仅影响了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阻碍了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十多年前,阿拉善种子生态协会就参与了阿拉善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当时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过度放牧和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阿拉善地区的草地以每年26000亩的速度减少,退化面积达到334万公顷以上。原来的130种植物只存在了30多种;植被覆盖率下降了30% ~ 80%,大面积的草地没有草吃;180多种野生动物(包括第一、第二、第三批国家级珍稀动物)已经迁移到其他地方或濒临灭绝,其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2011年发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底,阿拉善盟沙化土地面积为20.4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5.7%,也是内蒙古第一。
阿拉善有三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三个沙漠一直在扩张。2009年,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提交了相关报告,称:“阿拉善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沙尘源区,也是中国抵御风沙袭击的第一道重要生态屏障。阿拉善的沙尘现象不仅影响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商品粮基地的安全,还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乃至北美。”
“狼图腾”式的变化:人们进了草,退了
《中国商报》记者在阿拉善接受采访时了解到,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当地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
当地传统牧民的游牧方式有三种:多次迁徙(一年四季变化,至少迁徙到不同的牧场),二次迁徙(一年两次到冬令营和夏令营,这是目前牧区主要的游牧方式),以及采取“敖尔特”(草原受影响时临时迁徙解决草畜矛盾)。
后来,随着人口和定居点的增加,采用游牧方式的游牧民族减少了。在那之后,每个家庭都建起了栅栏。拉完网后,牲畜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围栏里的草不是被吃掉就是被践踏。
中国人与生物圈全国委员会的专家小组成员和生态学家刘树润告诉记者:“牲畜在草原上的作用一般比吃东西强。”他解释说,由于轻度放牧和牲畜粪便的滋养,草地很快恢复,甚至比以前长得更好。围栏内和居民区附近的牧场很容易被牲畜践踏。
历史上,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有许多保护草原的措施。例如,在建造蒙古包时,袋子里的草皮不能铲掉。拾蒙古包搬到其他地方时,草原保持原样,垃圾应同时焚烧掩埋;车辆不能走动,以免损坏草原;捡拾牧场上晒干的牲畜粪便生火做饭取暖,不仅可以污染牧场,还可以解决燃料问题。
据《中国商报》记者介绍,阿拉善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入侵。
“我的祖先和胡的的祖先都来自甘肃民勤,他们逃离了沙漠。”沈永保告诉记者。
“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许多民勤汉人来了。他们砍伐许多树木和灌木,建造房屋,修建羊圈和水井...以前,羊圈是用木头和干木头建造的,井里面的圈是用木头建造的。后来,当木头不见了,它是用水泥制成的。草原上的人多了,羊多了,树少了,草少了。”嘎查牧民苏的妻子乌兰口告诉记者。
就像《狼图腾》中的故事一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新的生产方式大规模地粉碎了传统的游牧形式,草原和狼之间的空被极度压缩。
在“大集体”时期,地方政府在“向农业大村学习”和“不让牧民亏本”政策的推动下,开始陆续开荒开垦草原。阿拉善盟右旗地区最不适合发展农业,也在积极开垦耕地。据记载,1964年,全旗种植面积732亩,总产量78000公斤,平均亩产75.5公斤。到1974年,全旗播种面积为4842亩,是1964年的6.6倍,10年间增长了561.5%。
记者在左奇阿拉善姚坝镇接受沙里霍德嘎查采访时看到,这里已经基本成为一个典型的农业耕作区,种植了大量的玉米。许多牧民用抽取的地下水和洪水灌溉来灌溉土地。
根据《阿拉善地区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查报告,农业对当代蒙古族社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证明农业不是恢复生态的最佳方案,也没有建立起人们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
报道称:“目前,农业造成的生态破坏还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的重视。如果农业在生态危机面前不可持续,草原之路在哪里?”
到处种植梭梭会助长沙漠
在近年来的固沙过程中,发现梭梭+肉苁蓉固沙模式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被公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沙产业防砂模式,并在广大沙区推广。
“在阿拉善控制沙漠的过程中,阿拉善看到也做出了各种尝试。在总结近十年项目经验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种植梭梭。”阿拉善盟“1亿梭梭”项目负责人庞说。
2014年10月,阿拉善“1亿梭梭”项目启动。计划在10年内种植1亿株梭梭植物,恢复200万亩以梭梭为主体的荒漠植被,修建阿拉善绿色生态屏障,阻断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巴丹吉林沙漠的交汇和握手,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同时通过梭梭衍生的经济价值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使1000名牧民从传统畜牧业转变为沙生种植业,增加收入,致富
事实上,种植梭梭,牧民收入增加最多的是肉苁蓉。这是一种寄生在梭梭根部的植物,被称为“沙漠人参”。在胡的家里,他找到了几个干肉苁蓉,并告诉记者,一个新鲜的肉苁蓉可以卖到100元,甚至几千元,肉苁蓉的种子也可以卖到2万元一公斤。
胡凯告诉记者,2010年,他试图种植梭梭来嫁接肉苁蓉。之后,他加入了阿拉善see发起的梭梭社区种植项目。
胡家有1.7万亩草地和1万亩梭梭。16日下午,记者在胡家的梭梭林中看到,早年种植的梭梭树高达2米多,即将成熟的肉苁蓉随处可见。"去年,我家卖了肉苁蓉,收入超过20万元."胡凯出乎意料地说道。
沈永保的家庭去年的收入几乎和胡凯一样。沈永保说,仅机械设备投资就超过15万元,梭梭种植面积达3000亩。去年,他家收获了第一批人工种植的肉苁蓉,总计800多公斤。"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个肉苁蓉加工厂."
在过去的10年里,see在阿拉善地区种植了22.5万亩梭梭。
中国科学院专家组通过遥感监测、实地调查和典型地区主要环境指标观测,发现阿拉善地区总体植被覆盖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空空气湿度呈上升趋势,而人工梭梭林风速明显下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沙化土地面积以每年40平方公里的速度减少。
然而,评估报告也指出,阿拉善地区的三大沙漠都是在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它们的地理分布是由当地的地质构造、地表特征和风场所决定的。因此,可以保证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三大沙漠之间没有“握手”。
“利用梭梭固定流动沙丘或增加沙化草地的植被,有利于治理沙化土地,减少沙尘暴的发生。但是,在原生戈壁上种植梭梭会破坏地表的砾石层,使下面的第四系松散砂质沉积物暴露出来,在风的作用下,会在现场形成砂,形成新的沙丘。”评估报告指出,“如果三大沙漠之间的戈壁滩都种上梭梭,那就真的会导致三大沙漠因为人类的行动而握手。”
据调查,虽然在see的规划中并不是所有的原生戈壁都种植梭梭,但从项目规划和实地调查中发现,大面积的戈壁沙漠已经转化为人工梭梭林,地表砾石层明显受损,原地起沙现象开始出现。
专家调查还注意到另一个现象。梭梭本身是一种耐旱沙生植物,存活后不需要灌溉。但是,如果嫁接肉苁蓉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每年每亩梭梭至少要灌溉100立方米的水,也就是说,200万亩梭梭每年的耗水量约为2亿立方米,这主要依靠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
“从长远来看,地下水位将不可避免地下降,这不仅会导致人工梭梭林覆盖面积的减少,本地植被的死亡,而且还会影响到周围绿洲的地下水位,这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评估报告建议对项目区的可行性进行专业、科学的论证,利用梭梭和肉苁蓉在沙漠边缘建设固沙封边林,以防止沙丘活化和前移为主要生态保护目标,其次是经济效益。在制定项目规模时,应严格按照区域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科学设计,以免违背自然规律,造成不可持续的现象。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梭梭+肉苁蓉"固沙模式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