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46字,读完约5分钟
最近,中国许多地方相继出台了一些投资计划,一方面旨在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通过投资新兴领域引导经济升级,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各种内外部冲击使中国经济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适当的需求方管理将有助于为供应方改革提供必要的市场激励,并避免“债务通缩”现象。
最近,中国许多地方相继出台了一些投资计划,一方面旨在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通过投资新兴领域引导经济升级,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在供应方改革的背景下,投资计划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既然强调供应方意味着需求方不重要甚至过时,政策的重点应该放在供应方。专家指出,这种观点忽视了中国经济的复杂性,也割裂了供求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是片面的。事实上,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既需要供给,也需要需求。
两端都施加力来治疗症状和根本原因
在临床医学中,如果孩子生病时发高烧,医生通常会在他们的皮肤上擦拭一定浓度的酒精溶液,并通过酒精的挥发来吸收热量,从而“物理退烧”。这种“治标”的方法虽然没有解决“高烧”的焦点,但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程度和并发症的风险,为“治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供应方改革和需求方管理之间的关系是相似的。“事实上,供给和需求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对立统一的,紧密相连的,不能简单地分开。具体来说,供给方改革是针对中国长期经济积累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而需求方管理目前主要是稳定增长。因为如果整体需求不足,经济停滞不前,新兴企业和优质企业也会受到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的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说。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系主任于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经济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供需双方只是人为的分工,不可能只靠一方改革。
“目前,各种内外部冲击使中国经济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适当的需求方管理将有助于为供应方改革提供必要的市场激励,并避免“债务通缩”现象。”于今说。
控制节奏,准确定位
需求管理稳步增长,投资应该有一个好的方向。如果把握不好节奏和强度,过分强调需求侧管理,可能会形成“强刺激”,加剧经济内部矛盾;相反,如果我们只看供应方面,我们可能会错过一个改革的好机会。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最近发布的一系列投资计划中,“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的趋势非常明显。例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交通运输部建议,从2016年到2018年,重点推进303个铁路、公路、水路、机场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以改善中国的综合交通网络。例如,在湖南省湘潭市最近发布的投资计划中,智能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新经济(爱基、净值、信息)成为“主攻方向”。
伦敦经济和商业政策部前主任罗思义同意中国的投资应该集中在基础设施和高科技上。他认为,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足与此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如果中国要发展成为创新型经济,资本投资应该投向更高水平的技术创新。
那么,如何把握供求两端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呢?对此,金浩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准确找出经济低迷的原因,使需求侧管理政策能够准确发挥作用;第二,货币政策制定的原则和过程可以进一步透明化,使经济参与者能够获得稳定的预期;第三,有序推进和实施供给侧改革,珍惜需求侧管理带来的改革机遇。
平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去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时,就明确了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作用和地位,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努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说,通过供求合作,我们应该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顺利度过转型期,以最小的代价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健康轨道。
几天前,中国社科院院士余永定也指出,全球经济低迷、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西方国家超低利率以及中国产能过剩,实际上为中国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机会。余永定提醒说,如果今后五年能够按照“十三五”规划推进相关建设,中国不仅能够抑制经济进一步下滑,而且能够为未来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应该指出的是,如今的中国消费者不太注重价格,但他们对质量的敏感度日益提高。因此,我们把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放在首位,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经济发展从“有或没有”转变为“好或坏”张立群告诉记者,一方面,需求侧管理稳定增长的关键在于“稳定”和遏制经济下滑;另一方面,在需求侧管理取得成效后,要及时加大供给侧改革的力度,坚定不移地坚持“需求侧管理要为供给侧改革服务”的根本方向,避免错失良机或本末倒置。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人民日报:供给侧改革不是不要需求侧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0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