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534字,读完约14分钟
澎湃情报记者沈文迪实习生黄阹洁
9月27日,“离职是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存在于国企的底层吗? 》的网络文案成为热门话题。
文案显示,原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今年上半年辞职跳槽到民营公司,年薪翻了好几倍。 他跳槽后,原部门宣布张小平为“2型发动机开发的灵魂人物”。 他的离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术计划的论证和策划工作。
网络西安航空传达动力研究所的公文。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官方媒体27日晚发布了《张小平离职事件相关情况证明》。 张小平解释说,他无视脱密要求,未经离职批准就自行离开避难所,但负责人由于急于达到脱密的目的,在资料中失言,夸大了所参加的研发项目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事情的余波并不平坦,在舆论场中引起了国企骨干人才流失等话题的讨论。
科研国企的人才激励机制如何,科研人员的岗位现状如何,一些在国企工作的人向澎湃信息阐述了他们的经验和见闻。
口述人①
男性,32岁,宇宙系统,工作8年,管理职场
我硕士毕业进入航天系统,最开始是技术岗,三年后转到管理层。 那个时候领域的吸引力很大,师兄师姐毕业几乎都到了这里。
技术人员从事研发类事业,由国家出资,科研人员将产品推向市场竞争,因此压力依然存在。 特别是在航天系统中,由于项目压力和技术难度很大,大家还很忙。 另外,加上时间节点的压力,我们的工作节奏比其他国企快。
例如,如果新年有发射任务的话,大家都不能回家。 这样的卫星项目是大型的合作项目,合作的人员成百上千,各个岗位踏上项目的每一点,都等不到你的身体。
但是,如果出现张小平这样的情况——如果突然有人辞职,“会影响重要项目的进展”的说法一定是夸张了。
他们是分系统,他只是这个大系统的极小环节。 发动机当然是核心的重要部件,但不代表整体。 这样的人一去就瘫痪,那就不能玩了。 有人缺失会有影响,但不会这么大。
像张小平一样,他有可能掌握核心技术,但从职位来看并不严重,个人能力很强,也有可能掌握技术。
张小平的作用是“研究员”,是我们系统中最高的作用,比高级工程师高。 以我们公司为例,600多人,每年选择研究员的名额为2~5人。 也有要求在学术行业取得成果,在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国家奖等有点硬性的指标。 在我们的系统中,通常40多岁就可以评价。
他的“副主任设计师”是技术职位,项目结束后这个职位就没了。 在上一个项目中是副主任设计师,在下一个项目中也谈论这个职务,继续担任原来的位置等,有一定的持续性。
一个项目有10~20个子系统,每个系统有1-2个副主任设计师和1个主任设计师。 下面的主管设计师会变多。 因为一个分系统下的十几个产品,多则50个,每个产品都明确了主管设计师。
在国企里,即使水平不高,也要忍耐一点,到那段时间,有时候提不上副主任设计师。 但是,整体上不会上升。
所以我们系统的离职率通常很低。 10%左右吧。 副设计师被选为研究员后,除非诱惑太大,否则不会有太多人去。 说实话,谁给了我一百万,我也一定逃走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司不好。 否则大家都跑了,公司早就黄了。
国企收入分为2元,1元是工资,1元是福利。 现在卡比较严格,餐补、出差补助、公共旅游费用、医疗费,这些补助加上工资就是收入。 按照收入岗位标准,基本工资加绩效,基本工资和补助标准与副处级相同,但绩效由领导考核。 技术对待遇的影响不到50%吧。
我刚毕业时的工资是10万+,现在是20万+,属于平均水平。 虽然说每天都很穷,但是站在大环境下看也不是什么坏事。 因为福利还不错,午饭晚饭食堂吃,医疗、旅行保障比较完善。 每个月除了自由花钱以外都不花钱,吃饭吃饭都不花钱。
转行也很正常,也有人是因为所谓的“没怀孕”才去的。 例如,如果有人提出要做一个项目,从论证报告、方案到验证实验都要详细叙述,然后在一个层次上审查。 而且未必能通过。 你做了很多前期的工作,可能直接被ko了。
发生了,什么样的愤怒的人离开了,觉得不适合这个环境,必须去创新力更强的企业。
航天不是特别官僚的系统,有想法、投诉、需求,有好的建议可以直接告诉领导,我们一起讨论问题也常常脸红。 但是,国企做的这些东西,是直接实战用的,最先进不重要,能用是最重要的。 例如,战斗机总是跑得很慢,但是失败率很高。 因为失败的代价特别大。
所以对创新的判断非常多且复杂,是否会带来可靠性的下降、是否有风险、判断周期是否较长,很多过程都要检查,并进行大量(可靠性的)实验。 这也必然会加大创新的价格。 在外资企业可能需要一年,从论证到产品结束,在我们这里需要两年。 前期的论证时间非常长。
现在国家正在推进军民融合,让私营资本进入这个行业,所以很多投资者、基金,手上的人都想做这个。 虽然现在还没有成为风口,但我想很快,必然会有一大笔钱第一个掉下来,成立自己的机构。 他们去哪里找人? 去这些成熟的科研机构,那不砸钱,怎么挖人?
最近,我们的系统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核心岗位比以前多了。 以前没有这样的人,现在一个单位有两三个这样的人。 他们挖的都是一定水平,走了就能一个人呆着。
我也遇到过类似张小平情况的人,但在这个项目中不是非常高级,而是属于中间力量。 这样的人喜欢对方的公司,一个容易挖,就能挖。 第二,这部分人比较年轻,三四十岁,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很有干劲。
为什么张小平这个身材值这个钱? 现在自主开发航天用发动机的机构不多,基本上在西安的两个研究所,核心技术和人才在他们那里。 他做的这个发动机,确实是目前国内比较先进的技术,可能还没有在工程中选择,还没有设计。 在预研(事前研究)、研究开发的过程中,可能还没有实现最终的产品化。 这相当于他在研发的初期阶段离开了。
(离职人员)如果你设计的型号保密,应当与甲方签订保密合同,并在走之前删除所有保密事项。 另外,必须遵守脱密期的管理,不能去外企,不能去国外,不能去外资独资的机构,不能去国外的机构。 脱密期,回去工作一会儿,证明你现在在做什么,做什么工作,接触过外国人吗?
脱密期因涉密等级而异,但刚来的一至三年是一年。 像张小平这样的涉密等级我觉得很高。 我觉得时间会延长。 脱密期之所以能跳槽,前提是脱密前的手续全部完成,各种各样的东西都被撤除。
因为有了民间资本,我们也没有准备好,所以会提高现有员工的收入。 但是,再多提也不能提及偏离市场的立场。 金主砸钱对我们来说是不可能的,我们背后有国有资产。
对基础技术人员来说,待遇在提高的同时,一线人员的工资却浮出水面,技术难题一心想解决,成就感也很大。 另一方面,技术人员的晋升问题也在改善。 如何设立积极有效的薪资激励体系是未来的重要问题。
“如何设定积极有效的薪资激励体系,将是未来的重要问题。 ”。 视觉中国资料图
口述人②
女,29岁,能源系统,4年,工程师
4年前,我毕业于“985”学校硕士,目前在北京一家央企工作,负责工程图纸的设计。
当时,我们的毕业生到处都是。 外企私企国企,我是本地人,喜欢稳定安逸的生活,也没有买房的压力,国企是我最好的选择。
我从实习开始就是国有企业,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没有想象的那么闲,一忙就加班,压力很大。 例如,任务没有完成,绘图还没有完成。
每天上班时间早上8点开始,工作按部就班,设计任务下来后,按照要求和领域标准去设计。 上午10点过后,扬声器里会播放广播体操的音乐。 做还是不做取决于你。 画画需要消耗大脑和体力,所以一天后,我也疲惫不堪躺在沙发上不动。
我的话,第一年的工资到手也是10万美元。 特别是最初每月到手的工资和奖金,加起来也在4000美元以上,很可怜。
但是,让我们总结一下,科研人员待遇比设计师好,发表论文和出版书籍有额外的奖金。
到了第二年会有点增长,但一年12万。 工资是固定的,是在合同上签字决定的,剩下的看奖金,和工作年限、业绩、岗位作用等有关。
我现在的职责是工程师。 技术职称分为三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 刚毕业的新人都是助教,达到一定的工作年限后可以申报高级职务。
但是,只有真正的“大牛”,也就是核心技术骨干才有资格选择高职职称,粗略的博士工作10年,硕士工作15年就可以考核。 评选时有项目组长、论文、书籍出版的要求,邀请专家进行评审。 我去年通过答辩得到了工程师的职称,但是工资涨幅不大,首先要看公司的利润。
在我们队里,一班16人,现在有3名高工,3名助教,剩下的都是工程师。 这和我们的年龄结构有关,刚进来或刚进来的人是助理,大部分是工程师。
除了职务以外,国企员工还有一个“身份”。 有些地方叫职务,有些地方叫工作单位。 每个公司的设定可能不同。
比如张小平文案中提到的副主任设计师,就是项目、模型的技术职务,比如“我是xx项目的副主任设计师”。
另外,公司有一点辅助员工,属于外包公司的劳务派遣,大多是本科学历,具有重复劳动和秘书性质。 他们的待遇不如正式员工,没有正式编制,但也可以评定职务。
几年后,我觉得我的工作很好。 除了钱很少以外。
有一次我去同学聚会,听说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同学中,年薪是我的两倍,我哇,说你们这么贵。 然后苦笑着说,每天几点上班几点下班,加班到半夜,我又觉得他们很惨,卖命,我希望少一点钱。
在国企,稳定,一眼望未来。 特别是我们的领域几乎没有变化,没有通信领域的淘汰那么快。 但是,工作还是有压力的。 毕竟有deadline。 所以在设计组里人不怎么挤,你的任务做不好上司就一目了然了。
国企的人员流失相对于其他公司来说很少,但是近年来,我感觉走路的人增加了,招聘新人的要求也变低了。 在国企,工资有一定程度的上涨,总是有天花板的。 有点能力的人多少有点在意。 我也遇到过这样的科研模范兵,技术大牛去过私企。
工作人员的离职手续需要一个月。 期间,各级领导会来找你谈话,首要挽留,询问你有什么意见和意见,看看能不能留在其他部门。
我们单位还很民主,领导听取了青年职工的意见,院长经常给我们描绘领域的前景,几年后会怎么样? 我们的同事是这样说的。 这已经说了很多年了。
“在国有企业,工资有一定程度的上涨,总是有天花板的。 有点能力的人多少有点在意。 》视觉中国资料图
口述者③
男性,25岁,航空空系统,进公司2个月,助理工程师
我今年毕业于“985”“211”高中,获得硕士学位,专业是航天发动机方面,综合考虑,选择了成都的航空空所。
对我来说,选择国企的理由是觉得前景很好。 一个是职业上,在研究所很有成就感。 另一个是国家重视自主开发,今后如果取得成果,个体的迅速发展前景也很好。 但是,我知道这不会出现在收入上。
我今年8月进入公司,还在试用期,国家规定为半年,公司还有半年的试用,进行专业的培训、学习,还会参加一些项目。
刚进公司的时候很平静,参观研究所的时候心里也没有大波浪。 我的研发楼是90年代的6层旧大楼,有小学那么大。 其中有一千多人,80%是技术人员。 座位太紧了,有一张大桌子。 装修风格和教室差不多,没有其他多余的装饰,是泥土的,白色的墙。
进公司的时候,看到的同事都很年轻,现在的主力应该是30岁到35岁左右,导师们年纪稍大一些,包括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在内都在40多岁,基本上可能不会超过50岁。
研究所和公司可能不太一样,但在公司里很重视利润和工作氛围。 研究所的气氛没那么大压力。 刚进来的时候大家都对你很好,没有领导对你很严厉地说教,和从学校出来没什么区别。
最初有组织培训,但对我们公司有一个好处。 训练很长,里面的训练,科室的训练,机会很多。 然后回到科室后,同事知道我是新来的,问我想让我工作的话有没有时间。 你现在能做这件事吗? 如果你能的话,我来接你,我不会强制你一天做完。
真的等工作忙起来了,我们技术人员的工作之一就是做实验,一个是技术交流。 整个发动机里的所有东西都需要我们参与,每天和零件打交道,每个零件都非常重要。
可以感受到周围的人工作认真,努力。 例如这周如果有什么事的话必须在这周内完成。 关于如何完成,每天8小时还是12小时要看个人能力。
我觉得进入公司后,每天都在学习很多新的东西。 师傅也一样。 他也有很多要学习的问题。 例如,制造强度的话,温度一上升材料的性能就会发生变化。 也可以学习材料。
这也是当初选择来这里的原因,自己的时间可能会多一点,也可能会有加班,但没有航天系统那么严重,很多人正常上班下班,放假。
另一个感受很深,就是保密非常严格,离职有脱密期。 在职人员能读什么文案,不能读什么文案是有规定的。 包括书在内的任何资料都不能带走。 电子资料不能复制。 研究所没有连接网络,只有内部网,内部网有内部审查。 发送邮件或文件时,会有专门检查的人。
关于工资,我的第一年收入在13万左右,包括奖金等。 相对于自己找工作时持有的其他offer,比较低。 因为整体区域不高。
所以,这个人才流失很严重,我们今年新来的,听说了一些离职——工作前两三年离职率很高,觉得和自己预想的不一样就离开了。 他们不喜欢这个工资,99%的人就是这个理由。
我有同学去民营企业,工资翻倍,自己去的,没人挖,去的时候很高兴。 即使很多老员工和我们说话,这不仅是一个公司的问题,在整个领域也是如此。 即使工作年限长,待遇也不会有什么提高。
但是,目前不要考虑。 普通员工努力学习就好了。 努力在两年内评价工程师(职称)就行了。
“进公司以来,感觉每天都在学习很多新的东西。 师傅也一样。 他也有很多要学习的问题。 ”。 视觉中国资料图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张小平离职事情后,有人讲述在科研国企的二三事”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9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