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872字,读完约15分钟
今天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降落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球背影图像,揭开了老月亮背部的神秘面纱。
中国以外的国家也在积极地进行月球探测工程,为什么各国还要进行月球探测呢? 日前,本科技采访了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阐述了月球探测的原因和月球探测相关的观点。
欧阳自远,1935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首位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中国天体化学行业创始人,从事地球和行星科学研究60多年。
通过对月球和行星探测成果的系统研究,对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快速发展战术和规划、科学目标和比较有效载荷配置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创新方案和建议,带动了我国的月球探测项目。 组织设计了我国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和负荷配置方案,具体包括组织设计了中国月球探测二三期工程科学目标和负荷配置方案,通过国家中长期规划的综合论证,纳入了国家中长期月球探测计划。
一、这是人类首次实现探测器造访月球背面,为科学工作者提供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学、空之间的环境科学和月球化学新研究平台,取得重大原创科研成果。
二、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我们可以登月、坠落、安全返回。 我们中国的宇航员将来一定能够到达月球安全返回地球,我们必须建立月球科学探测基地。
三是在国际第二次探月高潮中,我们中国真的应该尽了最大努力。
第四个发射火星探测卫星,发射环绕火星表面的火星探测车。 实现天地联合探测火星,在火星上,我们实施的科学目标中有些人还没有做。
演讲时间紧迫,前面的嘉宾还没有完全走完。 主持人还没有开始串供。 为了节约时间,欧阳提前离开了嘉宾席,站在讲台旁等待。 主持人介绍他时,已经做好准备的欧阳从远处,气势磅礴,向全场深深地鞠了一躬。
悠然而不出场的作派,83岁的著名科学家的举止和风格,在这一幕的细节上,得到了生动、诚实而感兴趣的传播。
这是12月1日,本科技记者在北京论坛上首次看到的欧阳自远。
面对拐杖之年,欧阳远走高飞,声音浑厚,大开大合,趣味横生,有时也会引起听众的笑声,但他的认真、认真、豪爽,甚至充满了言语和表情之间。
一周后,嫦娥四号将在西昌发射上升空,奔向月球,代表人类新的一步——软着陆月球的背面。
本科技记者再次联系欧阳自远时,发现他没空,在西昌现场关注嫦娥奔月的动态新闻。
老师对本科学技术记者说,自己忙得“没有一点时间”,很在意其他事件。
欧阳自远是中国天体化学和地球化学家,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位首席科学家,被外界誉为“嫦娥之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选择从事当时非常寒冷的地外物质和比较行星研究,是国内最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科研工作者。 之后,学过地质、学过核物理的欧阳远远地根据国家战术的需要,参加了重要的科研项目中国的地下核试验,负责地下核试验的选址、地下水污染防治和试验前、后的地质综合研究。
1978年,欧阳自远又接受了新的勾结生涯任务——月球科学研究。
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以他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为代表,向中国赠送了两个探月礼物:中国国旗和小月球岩石。 中方提议,也请中国科学家研究它是否是月球上的石头。 当时只有欧阳自远在研究陨石等地外物质,有点缘分,所以理成章被派去承担任务。
“空之间时代的到来,是我们人类必然走向的康庄大道,也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行业。 我们中国也一定会进入空的时代。”
回顾那个大国争雄的时代,欧阳远远地这样说道。
与那年的双手空空相比,内心无力,今天的中国已经朝着深入的空勘探迈出了实际的一大步。 在舞台前的幕后,欧阳自远等第一代各行各业的宇宙科学家的推动是不可缺少的。
20世纪90年代初,在孙家栋、欧阳自远、姜景山等科学家的辛勤动议下,中国的月球探测科学研究逐渐进入了实质性的准备阶段。
2004年,国家正式立项,公布向月球进军的实施方案。 欧阳远参与指导方案、科学目标及相关计划的制定,并作为第一代首席科学家,伴随着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的诞生、月球探测的全过程。
目前,首席科学家的职务由更年轻的后辈接任,但他是中国探月工程领导小组的高级顾问,并未完全退出工作岗位,有许多重要事项,需要他参加。
此外,他每年还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学校、科技馆等地,向社会、公众多次讲述中国的月球探测事业。 他告诉本科技记者,自己平均每年做53次科普报告。
今年上半年,欧阳自远确定,中国将于今年年底发射着陆器和月球车,使人类探测器首次软着陆,并开展科学探测。
科学家不喜欢随便说话,发言讲究依据。 欧阳自远的预言,显然是基于幕后不为人知的反复论证和严格的实验,以及前几次月球探测的实践。 根据中国月球探测的长时间计划,并且多亏了众多科学家的支持,月球探测的每一步都做好了积极的准备。
不止一次,欧阳自远曾说过:“中国必须飞得更远,探测整个太阳系。”
嫦娥四号、五号承担着什么高难度的任务? 中国如何通过月球探测实践,一步比一步深入空——嫦娥四号发射进入月球轨道后,终于可以稍作休息的欧阳自远院士将接受本技术的采访,让我们听他讲故事。
总的来说,利用嫦娥四号着陆后,月球背面可以屏蔽地球无线电干扰等特点,对天文学行业前沿的低频射电天文学进行观测和研究。 月球背面残留着月球最古老的岩石,因此我们可以在月球背面的巡视区开展地形和矿物成分的勘探和研究,以及月球背面巡视区浅层结构的勘探和研究。 地质特征的调查有望在国际上首次建立集地形、浅层构造、物质成分为一体的综合地质剖面和演化模型。
是人类首次探测器登月,为科学工作者提供月球表面低频射电天文学观测、月球表面空之间环境和月球表面演化历史的科学研究平台,取得重大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
(苏联航天器以月球为中心拍摄的照片,1959年/图像来源:美国国家航空空航天局)
1959年,苏联绕月卫星首次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 大家都吓了一跳。 当然做得很粗糙,但是是1959年啊。 太棒了。
我们现在当然做得很好。 这是月亮的背面,背面地形起伏比很高。 正因为我们看不到月亮的背面,所以要去中国。
(嫦娥二号拍摄的月球正面和背面/照片源濮阳信息港)
地球和月球之间重力动态平衡的2点拉格朗日面向月球背面,距离月球约6.5万公里,距离地球45万公里。 在这一点的视野中,朝向月球的背面,还可以看到遥远的地球。 在这方面,可以与地球和月球背面建立完全畅通的无线通信。
年5月21日,我们国家发射了中继星,命名为“鹊桥”,在中国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见面的地方命名。 现在位于地球-月球引力动态平衡的拉格朗日两点的位置。 这颗中继星不仅可以联系地球,还可以联系月球上的着陆器和月球车。 这样,我们就不是盲人也不是聋子了,完全可以直接联系。 中继星到达那一点,最后打开天线联系地球和月球背面。 我们现在不用担心,探测器下到月球背面就有办法了。 测量机通向通信链路。 它一直与地球和月球背面联系,完全可以知道探测器落入月球背面的情况。
这次中继星的发射,是我们国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地球和月球背面之间的测量和数字中继通信。
另外,飞机不能在月球上飞行,月球表面是超高真空,飞机可以根据空空气动力学原理飞行,所以这是假的。 这样伪造的照片太多了,说是外星人,说月亮后面有外星人建造的金字塔,实际上是贴埃及金字塔的照片。 还有英国巨石阵。 这是外星人的城市。 结果都是假的。 关于外星人警告载人登月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外星人警告美国航空空航天局的工作人员说:“地球人必须远离月球,珍惜自己的生命。” 他说这都是媒体的鬼话。 所以应该是正本澄源,月球背面没有外星人,也没有外星人的活动。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我们可以登月,可以安全着陆月球表面,也可以安全返回地球。 我们可以把中国宇航员送到月球,实施载人登月,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后,安全返回地球。 将来我们要在月球表面建立固定的月球科学探测基地。
我们在年发射了嫦娥二号。 嫦娥二号的飞行高度距离月球表面100公里,我们的照相机分辨率可以达到7米。 下面的实际视频是月球表面普通的撞击坑,直径9公里,月球上有3.3万多个直接1公里以上的撞击坑。 我看着那堵墙,我又看着它的底部,我研究它是怎么起源的。 任何地方,我都能看得很清楚。 是我的舞台的大小。 我可以在所有月球的图像图上看到。 嫦娥二号完成了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影像图和三维立体图。 嫦娥二号的全月数字图像图在空之间的分辨率、图像质量、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镶嵌精度等方面均优于国际同类全月数字产品,是目前最高水平的全月数字图像图。 嫦娥二号还对全月的岩石成分、类型和分布、近月空间环境等取得了系统性和前所未有的重大成果。
嫦娥二号我们可以充分加燃料,做很多工作。 完成月球工作后,将另派一份工作,飞到距离地球150万公里的太阳-地球重力动态平衡的拉格朗日l2点,打开装置监测太阳活动和太阳爆炸。 我们最担心的是太阳爆炸,对地球人类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威胁。 嫦娥二号在那里坚守阵地,辛勤连续工作了235天,获得了世界上关于太阳活动和爆炸最多的系统数据。
之后,从望远镜中向地球飞来光点,是小行星,计算轨道,发现有可能在2029年撞击地球。 这不行,我们得看那个光点到底是什么,有多大,形状到底怎么样。 结果,让嫦娥二号飞向其附近。 我们的控制能力真的很厉害。 最后嫦娥二号距离地球702万公里。 双方在860米的距离上擦肩而过,拍下了这个小天体的详细照片。 令人惊讶的是,长4.6公里,头直径2.4公里,即使撞到地球上小恐龙也灭绝了呢。 我们人类和整个生物界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目前,嫦娥二号已经成为小天体,围绕太阳运行,距离地球4亿多公里。 2029年,嫦娥二号将返回地球附近。 我们祝她平安。
之后,我们果断绘制着陆区撞击坑的大小和分布图,看看这个地方有多少洞。 4公里×4公里的着陆区有大小冲击坑1万多个,最大的冲击坑直径516米、数十米、数米大小,不足100米的冲击坑有5400多个。 那小块地很平,太危险了。
着陆器着陆后,月球车从着陆器飞往月球表面,月球车的6个车轮在月球表面留下了清晰的轮廓。
(中国月球车“玉兔号”在月球上留下的足迹/照片来自网络)。
它离开后,我们转向月球车,马上转身,拍下着陆器的照片,标志着我们到了月球。
在这个关键时刻,另一颗月球卫星飞过我们的着陆位置上方空,拍摄了着陆器和月球车分离拍照的场面。 当时,只有这个月球卫星在月球上飞行。 那是美国卫星,我们在做什么,人们在监视着我们。 他们公布了中国嫦娥三号着陆位置准确的经纬度,与我们自己测量的经纬度基本一致。
嫦娥三号为我们中国在月球上开辟了“巡天、观测地、测月”的历史。 着陆器上配置了近紫外光学望远镜,人类首次在月球上进行天文观测,发现了许多天文事件的新证据。 着陆器上还安装了远紫外摄像机,人类首次用月球观测地球和地球的等离子体层的变化等,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 在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上,看到地球在里面慢慢地旋转,24小时转一圈,其外的所有结构,等离子层都在一点一点地变化,非常清晰,知道地球会发生什么样的环境变化。 在月球车的底部安装了雷达,探测到了人类首次用雷达探测到月球车所经历的路线下的亚表层结构。 在第二次月球探测的高潮中,我们中国真的应该做得最好。
本世纪初,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印度等国家决定去月球探测。 我们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论证、必要性、可行性、快速战术、长期规划、首次具体设计等,进行了严格论证,花了10年时间。 应该说我们做好了45年的准备。 2003年大年初二,批准中国嫦娥项目,2007年,首次发射。
你在火星上干什么? 第一,火星上有生命吗? 只有我们的地球有生命吗? 第二,火星的主体有很多科学问题。 第三,了解火星的环境。 人类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从火星上采集一克样本。 中国将在火星着陆,并将样本带回地球。
科学家有最大的梦想。 地球承载着所有人类,但这个地球上有很多自然界的威胁,如小天体撞击地球,诱发气候、生态、环境灾害、生物物种灭绝,地球火山、地震大爆发,人类自身犯下的错误等。 我们的地球不能居住。 我们必须给人类准备第二个栖息地。 没有选择。 改造火星是最好的。
我们知道如何改造火星使之成为第二个地球,将我们地球的人类的一部分转移到火星。 人类通过几个世纪的非凡努力,将这颗贫瘠的行星改造成蓝天空、绿色平原、蓝色湖泊、生态环境友好的新世界,地球-火星将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姐妹共同体。
火星着陆巡视、小行星探测、火星采样返回、木星和其他行星之间的穿越、木星卫星的探测,都将由我们来展开。
我们要去那个最大的行星——木星。 在我们的古书中被称为太岁星。 我们可以飞7年。 有79个月。 我们都不能探测。 选两个,一个是木卫四,上面可能有生命。 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另一个木卫二。 离太阳很远,零下200度以上。 表面被冰复盖着。 冰上有很多裂缝。 也有很多排泄物。 不知道是不是生物排泄物。 但是,我知道水柱经常喷出到冰块里,表明底部是大海,大海里有火山在喷发。 有液态水,就有能量,有构成有机化合物的基础元素,就一定会诞生生命。 地球的生命也是这样诞生的。 所以我们去探测木卫二。
这样,在下一个十年,我们将完成更繁重的任务。
根据公众的诉求,我认真准备了相关主题的科普报告。 例如,中国探月梦、红色火星蓝星梦、地球命运、外星生命探索、小天体撞击地球的祸与福等12个主题,各主题文案的科普报告根据不同层次的公众知识结构准备了5-6种版本的报告。 每张ppt都要经过反复思考和推敲,自己制作。 根据2008年至2008年11年科普报告的详细统计,平均每年做53次科普报告,平均每年听科普报告的各级公众超过3万人(不包括网络入驻)。 我从各级公众那里收到了很多反馈,特别是青少年热情洋溢的表现,“将来要成为科学家,揭开宇宙的奥秘”。 我受到了很大的激励和激励,感到强烈的暖流支持和推动我前进,克服困难攀登高峰。
总书记说:“科技创新、科普是实现创新快速发展的两翼,应将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他还强调,科技创新和科普就像鸟的两翼、车的两轮。 科学普及对提高广大公众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我理解只有翅膀齐飞,中华才能飞翔!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嫦娥四号"月背软着陆 首席科学家告诉你为何要探月”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9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