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48字,读完约8分钟
王卓宇作品《提水少年》
●城市雕刻是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和强制性,一定要为人们接受,与民交流
●上海在年世界博览会召开之前,必须把雕刻作为上海世博会的精彩组成部分,留下一点“镇住”的传统作品
●上海市雕塑宣传策划人制,用“领导力”指挥创作,通过一次评论、编辑完全丧失艺术作品个性的问题大幅减少
11月11日,淮海西路570号,聚集了雕刻西风东以来4代中国雕刻家精心制作的“雕刻百年”大型展览会开幕。 除了可以从120多部精选作品中感受到中国雕刻的迅速发展历史外,随着展览会登场的上海城市雕刻艺术中心备受瞩目。 它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上海城雕建设中的新机制和新目标。
去钢十厂现场大换脸
创建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通过这个展览会,上海市雕刻委员会、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共同建设的上海城市雕刻艺术中心正式向公众开放。
上海城市雕刻艺术中心是上海为加强城市雕刻建设而专门设立的公共环境艺术机构。 它利用原上钢十厂现场,主体建筑空间面积约6280平方米,成立了目前国内最大的雕刻艺术中心,收集交流、创作孵化、雕刻储备、艺术教育,具有开放性、国际性、公益性、互动性
根据现在的计划,上海雕刻艺术中心每年春秋两季举办国际水准的雕刻大型展览,每月举办特别展览,还不定期举办雕刻讲座,为学校选拔场所和材料的优秀青少年和雕刻提供有趣的市民,雕刻创作等大众 雕刻艺术中心一方面使城市雕刻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普及雕刻教育,提高市民对城市雕刻的欣赏水平。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伍江成立了这样的中心,为世界各国雕刻家在上海进行雕刻创作、交流提供了场所,随时收集、保存优秀的艺术作品,培养、推广当地雕刻艺术人才,还有海外先进的雕刻制作
公益性对外开放的艺术平台,经过周密前期策划的雕刻艺术中心实行政府指导、市场参与、“中心”自驾的新方法,除了政府资金设立专项资金外,还增加了社会资金的募集和利用。 中心的成立被上海市有关领导说:“探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新途径,也有助于城市雕塑的迅速发展。”
开幕当天,国内外100位雕塑艺术家和众多媒体记者聚集在巨大明亮的展厅内,因为雕塑艺术中心的成立被人们视为彻底改革上海城市雕塑建设、快速发展的整体运作机制的标志。 人们期待着这个国内第一个雕刻中心能为国内城堡雕刻建设的低级快速发展、平凡作品的许多现状提供新的处理方法。
五年内立五千座雕塑
上海城市雕塑的未来图
雕塑进入中国只有一百年,城市雕塑的建设停滞了更久。 根据1989年上海第一次城市雕刻调查,全市在解放前30年,只建设了40多座室外雕刻。 改革开放后的12年间,新设了约230座城雕,共计270多座。 近年来,上海城市雕塑建设发展迅速,目前约有1500座城市雕塑。
有关部门的目标是,到5000年上海竖立了5000座雕塑,其中重要的景观雕塑有100座。 更重要的是,上海在年世界博览会举办之前,努力使其城市雕塑艺术达到国际大都市应有的水平,使雕塑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美好组成部分,留下一点“可以住在城里”的传世之作。
因此,在雕刻的迅速发展上,上海开始鞭策马努力。
2003年6月,上海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城市雕刻专业会议,阐明了雕刻在未来城市快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雕刻建设的指导思想等。
2004年7月,上海在全国首次发布了《城市雕刻整体计划》,在上海的公共空之间进行了整体布局,甚至细化了雕刻的位置、主题素材等。
2005年,上海召开了城市雕刻建设推进事业会议,执行了城市雕刻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等
到今年年底,上海各区县雕刻布局计划全部完成。
根据计划,未来上海中心城区将呈现“一纵、二横、三环”空之间的布局。 纵,是黄浦江滨江的景观轴。 两旁是苏州河滨河景观轴和延安路——世纪大街东西部城市景观轴。 三环是内环、中环和外环景观轴。
计划了一点地区的雕刻,设计了主题素材的复印件。 黄浦江、苏州河雕刻的走廊要体现城市的历史记忆。 延安路——世纪大道雕塑主要表现现代城市文化。 城市副中心和历史文化风貌区在反映民俗、人文和生活的北外滩、上海南站、浦东国际机场等地竖立着代表上海门户形象的大型雕塑。
现在,在上海市中心建设了一系列的雕刻公园和雕刻街。 静安雕刻公园首先是从上海61个友好城市征集作品。 多伦路文化街竖立了10位名人的雕刻,取代了材质差或因人为破坏而受损的旧作。 长寿雕刻公园以“和谐”为主题,收集了中外雕刻家的18部作品。
另一方面,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影响的增强,许多海外雕塑名家开始关注这个城市,通过捐赠和买卖,徐家汇公园内马赛市赠送的“希望之泉”,上海展览中心前的法国雕刻家阿曼作品《飞跃之马》,
正在形成城市雕塑的个性和品位
首先追求“为民所爱”
上海也是全国较早建立科学比较有效的雕刻建设和管理运营机构的城市。 募集、建设各种雕塑,援引国际城市公共艺术的运营惯例,使用策划人制,以策划人、艺术家为创作主体,以艺术委员会为审查主体,以广大市民为评议主体,以市城雕塑为推进主体,可以完成国内外优秀的雕塑作品 策划人制最大限度地保证艺术家创作的完整性和创作空之间,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常见的“领导”指挥创作,一次回顾、创作改革完全不把艺术作品的个性当作问题。
有趣的是,关于未来城市的雕刻形式,上海明确了“以具象为主,以抽象为辅”的方针,从现实出发,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同时尊重市民现有的欣赏习性和欣赏水平。 市委书记陈良宇说,上海的城市雕塑立足于上海,面向世界,面向海纳百川,“为我所用,为民所爱,为境所融化”。 在三个词中,重点强调了“被民众爱”。
上海城市雕刻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市规划局局长毛佳梁说,城市雕刻是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和强制性,一定要为人民接受,与人民交流。
在国内城市雕塑的迅速发展中,除了作品平凡、制作差等问题外,艺术创作和欣赏主体分离,在市民中难以产生广泛的影响和心理认可,也是重要的现象。 好的城市雕刻作品可以成为城市的名片。 但是现在的上海还没有出现这样的象征性作品。 倒不如说是站在淮海路、南京路、多伦路等街头的以市民为主题的富于幽默的雕刻小东西,比如“长电话粥”的少女、送孙子练习的老太太、购物之家等,制作水平通常很受大众欢迎,引起过大骚动。 为了处理公共艺术迅速发展的艺术性和大众性矛盾,“以民为本”是社会变动历史中形成城市雕塑个性和品位的好构想。
从老工厂到创意公园
渴望凝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上海雕刻艺术中心的建设本身也是建设上海城市公共文化景观的有益尝试。
中心是从解放初期建设的原上钢十厂冷轧带钢厂现场改建的。 由于工厂的变革,现场常年废弃,周边环境混乱。 在政府新的城市规划调整中,这里被明确为公共文化用地,保存现场,改造更新,成为以雕刻艺术为中心的公共文化中心。 除了大型展示和雕刻的收集之外,在共计10280平方米的空之间,引进了各种画廊、个人工作室等艺术创作和艺术机构的办公室空之间,以及随之而来的酒吧、咖啡馆等休闲空之间。 主办者希望通过雕刻艺术中心的凝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推动周边地区开发建设系列的文化产业,特别是画廊等以艺术为主题的产业,从而形成上海西区的文化集聚点。
利用废弃工业建筑和遗迹改建为公共艺术中心是近年来的国际潮流,只有上海,现在有很多尝试,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 上海雕刻艺术中心的出现,为这种城市工业偶像老厂房的更新改造、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选择和设立树立了新的榜样。 如果计划得当,经营得当,位于以商业时尚闻名的淮海路,位于从城市中心到虹桥开发区节点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推进周边的一系列文化产业,完成从老工厂和杂乱空之间向创造园区的转变 其迅速发展的轨迹,值得注意。
《华东情报2005年11月16日第3版》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时讯】城市雕塑将改变上海(前沿)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7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