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10字,读完约7分钟

加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对于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靠、供应及时,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长期的定价机制、原材料供应、技术标准升级等原因,许多地区经常出现临床必需产品的短缺。为此,江苏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定点储备体系和动态监控体系,打破了药品短缺供应的瓶颈。全省药品配送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居全国首位。一些廉价药物是不可持续的。“今年3月,用于治疗消化道、乳腺等肿瘤的氟尿嘧啶注射液基本无法从药厂进货,库存只能维持几天。”江苏省肿瘤医院药剂科副主任佟本德(音译)表示,此事仍无法平息。这种药物的疗效是不可替代的,改变治疗方案会导致某些药物的成本显著增加,从而导致矛盾。为什么这种救命药缺货?制造商给儿童资本泼了一盆苦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年增加,开始建设真的很困难,因为一个的原价还不到2元。在2015年6月之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是由中国的物价部门制定的。有些药品已经十几年没有调整了,但是企业的原材料和人工成本都在上涨,这是无利可图的。他们只能选择停止生产,有些人维持生产主要是为了保持市场。江苏吴中药业集团招标事务部经理李建明介绍,该公司生产的阿米卡星是一种市场竞争激烈的抗生素药物。2009年,它以接近成本的0.8元/支赢得了竞标,这纯粹是微薄的利润。然而,在过去的七年里,医药原料的价格从659元/公斤上涨到现在的1656元/公斤,并且在2013年出现了亏损。到2015年,该品种的年亏损已达100多万元。“为了减少损失,我们不得不减少产量,勉强维持一定的市场分布。”李建明说,他无法确定投标期间的供货情况,而且他受到一些城市评估点的影响,所以他必须向主管部门报告。对此,江苏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王永红表示,临床必需药品短缺,在一定时期内无法正常供应,具有价格低、市场容量小、消费不确定的特点,涉及药品生产、定价、流通和使用等诸多环节。除了定价机制,一些制药公司的单一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也是一个问题。一旦原料企业生产能力不足,技术改造或控制原料,下游医药企业就会“无米之炊”。例如,2015年,《国家药典》提高了药品质量指标,北京和上海仅有的两家制药公司的鱼精蛋白因不符合新标准而被修改,导致全国药品短缺。相比之下,虽然中成药原料的供应是周期性的,但由于种植政策的调整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药材的产量可能会减少,这也影响了生产和供应。如果询价采购的缓解价格倒置的药品不能正常供应,我该怎么办?王永红介绍,江苏保证一类短缺药品的供应,这类药品连续六个月或以上不能正常供应,有定点储备;连续3个月、1个月以上不能正常供应的二类、三类药品,医疗卫生机构之间调剂使用的方式,省级药品集中中心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之间的协商调整,询价采购等。应尽可能保证临床供应。“我们在接到吴中药的报告后,立即进行了调查分析,确认是价格倒置造成了正常供货,并将该品种列入询价采购目录,并实施了投标报价。”江苏省药品集中采购中心监督科副科长曹鑫说,吴中药和另一家企业公司以0.98元中标。今年3月,江苏省肿瘤医院面临的氟尿嘧啶注射液短缺问题通过询价采购迅速得到解决。“价格已经涨到了12.5元,市场供应充足,而且它仍然是一种低价药,已经被患者所理解。”童弯着腰说道。但是,由于一些药品因标准升级等原因出现短缺,无法通过询价采购,所以关键是要在国家指定的地点生产并及时储备。早在2013年,江苏就投资245万元设立了4个省级药品短缺储存点。根据各医疗卫生机构上报的信息,每年制定一版短缺药品目录及相应的年度储备计划,由各储备点组织货源。目前,各地级市已基本建立了短缺药品储备点作为补充。镇江市卫生计生委医政管理司副司长齐远(音译)仍然记得,2014年春夏之交,在省内外繁忙的农忙中,农民误食有机磷农药的案例屡见不鲜,而首选药物溴虫腈(溴虫腈)则很匆忙,而替代品碘伏(碘伏)仅由远离开封的一家制药公司生产。镇江在市级转移资金时联系了江苏制药公司。“接到电话时,我连夜赶到开封。该公司于凌晨4点开始生产碘化解磷定。第二天早上,我带着第一批480箱药品回到南京,紧急办理了入库和配送。”该省医药公司采购经理徐鹏表示,该公司是该省四大药品短缺储存点之一,主要面向南京和苏南。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由于各地鱼精蛋白的短缺,江苏大量的药物储备使得大量的临床手术得以顺利进行。另一个省级储备点——台州医药集团采购总监李巧芳表示,承担储备任务遇到的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医药企业出于成本原因不愿生产指定的低价药品,二是不得不搭售一些未中标产品。药物的优势,给集团带来损失;此外,储存稀有药物存在不可预测的风险,一些紧急药物即使几年不使用也不得不亏本供应。为此,江苏省财政对四个储备点进行了专项拨款和担保,省卫生计生委和省商务厅将在年内调整省级储备点布局。动态监控关口前移“可以及时缓解药品短缺,并受益于信息报告。”童弯着腰说道。目前,全省所有市县都建立了季度药品短缺信息报告和动态监测系统。各医疗机构将于每季度第一个月中旬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向省卫生计生委报告辖区内各类药品短缺情况。经统计分析后,将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公布;一旦发现药物供应周期延长等前兆,预警机制将启动。与此同时,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共享信息和交流需求。制药公司对市场供应更加敏感。为了建立更加完善的监测体系,并不断向前推进,今年3月,省卫生计生委、省商务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各市联合选择了2-3家药品配送服务水平高、规模大、范围广、诚信高的制药企业作为短缺药品的监测哨点,以便及早发现和应对。目前,我国药品储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缺乏激励政策,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许多医疗卫生系统的人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政策支持,在各省或地区建立药品储备制度,对临床上必需的、不可替代的、剂量不确定的、企业很少生产的药品和罕见病进行抢救,由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采购、储存和调配。一位医务人员介绍说,通过询价和采购的方式缓解药品短缺是有好处的,但是药品价格的上涨也给医疗保险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有些地方医疗保险每季度只调整一次,甚至更长,衔接跟不上,政策不落实,增加了病人的负担。在这方面,一些医疗机构采取了补贴差价等临时措施,以确保空时间表期间的供应。在药品价格方面,去年6月以后,大部分药品的最高价格被取消,价格逐渐被市场所主导。专业人士建议价格部门加强对价格欺诈和垄断的监管。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短缺药如何不“短命”(政策解读·聚焦)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0904.html